11月7日上午,“中南大学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暨青年学者成长交流会”在中南大学岳麓山校区科教楼召开。会议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徐拥军作专题报告,三位期刊主编代表作主旨报告,三位青年学者作主题发言。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蒋建湘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南大学人文社科处、各文科学院、图书馆、出版社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社科期刊主编代表以及青年学者代表等50余人参会。会议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副社长、《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副主编谭晓萍主持。

谭晓萍副社长代表中南大学出版社对与会的领导、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介绍了本次会议的核心目的——打破青年学者与学术期刊间的无形壁垒,为青年学者提供学术成长路径指引,推动学校文科学科、社科期刊从单兵作战向集团协同作战转型升级。
蒋建湘副书记在欢迎辞中介绍了中南大学在有色金属、医学、轨道交通等国家重点产业领域的卓越贡献以及人文社科在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中的突出成就。蒋建湘表示,本次会议旨在为青年学者的科研工作提供针对指导,为学术论文发表拓宽途径,为青年教师与学术期刊发展给予更多支持。他强调,学术期刊是展示科研成果、引领学术创新的重要平台,青年学者是推动学术传承与发展的主力军,二者需实现相互赋能、协同发展。蒋建湘指出,社科期刊需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引导学者聚焦真问题开展研究;青年学者需要秉持学术初心,坚守学术思想,潜心钻研学问。

专题报告环节,徐拥军主任作题为《构建原创导向的学术出版与评价体系》的报告。徐拥军指出,当前学术期刊存在“同质化”“两极化加剧”和“主体性、原创性不足”等痛点,应破除“五唯”“以刊评文”学术评价的弊端,开展原创导向、“以文评文”的学术评价,以鼓励原创为目标,着重考量学术成果包含的知识要素(如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原始创新性。徐拥军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推出的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平台等全链条服务与开放学术新生态建设成果和规划。他建议,中国学者需强化原创能力、研究中国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学术期刊需提升识别和传播原创成果的能力,多发青年学者创新成果;科研管理部门需尽快破“五唯”,要以原创水平、学术贡献、社会价值为标准;学术评价机构需加速构建原创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助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期刊主编代表主旨报告环节,三位期刊主编分别介绍了各刊的办刊理念和选文标准,为青年学者提供针对性指导。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编辑部新媒体主编王丹就《复印报刊资料的选文标准与审稿流程》主题展开详细解读,明确期刊以原创为核心价值导向的选文标准、“以文评文”的选文方式及全量评文范围的出版与评价体系。王丹指出,人大复印资料选文时评议重点聚焦论文创新度、论证与数据分析的科学完整性,作者投入与资料处理难度等指标,强调该模式对学科学术发展、期刊进步及学者成长的独特价值。

《现代大学教育》常务副主编庞青山作题为《期刊编辑视角下高质量论文的选题、写作与发表》主题报告。她指出,标题是文章第一印象的筛选关键,期刊不接受研究问题不清、有歧义或脱离主题的稿件。针对青年学者,庞青山给出四点核心投稿建议:一是精准把握目标期刊栏目设置、风格及编委会偏好,契合其最新定位;二是选题坚持“小题大作”,避免过宽空泛或过窄无研究空间;三是聚焦学术前沿与国家政策热点,具备独特视角、不盲目跟风;四是严格遵守国标及期刊学术规范,规避敏感表述与格式疏漏。

《经济法论丛》执行主编王红霞作题为《学术集刊高质量发展的守正创新》的主题报告。她指出,当前学术集刊发展面临着三大现实挑战:其一为持续存在的资源约束;其二是“不完美”稿件的约束;其三是AI时代带来的新挑战。为更好应对此类挑战,刊物主动转变为以“问题提出”为审稿关键标尺,坚持详细反馈评审意见,同时坚持“好稿件都是改出来的”理念,依托学界专家力量帮助青年教师、博士生等核心作者群体打磨作品,为青年学者搭建优质的发表平台。

青年学者代表发言环节,三位青年学者结合自身学术经历就期刊与个人发展问题展开研讨。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栋材副教授作题为《青年学者成长与期刊支持建议》的发言。胡栋材指出,从自身经历来看,青年学者正面临专业归属压力、成长难等多重挑战,普遍渴望公平透明、鼓励创新的学术生态,迫切需要通过跨学科寻找新学术生长点,并期盼相关建设方案尽快落地。同时,胡栋材期待各学术期刊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能侧重推介青年学者原创成果,以优质学术载体助力青年学者沉心治学、长远发展。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严惠麒副教授分享了自己身为青年学者主要面临的三重挑战:一是从英文发表向中文发表转型遇阻;二是跨学科研究涉及多领域,成果遭遇不同学科评审标准分歧;三是导学共同体建设需求下,如何兼顾师生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期待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实现期刊和青年学者的共同成长。

中南大学法学院蒋佳艺老师作题为《在研究中成长:青年学者的探索与反思》的发言。蒋佳艺从自身经历出发介绍了青年学者从实务领域回归学术圈所面临的精力管理、能力转型、成果转化等三重考验,指出需在追求快速交付与问题解决的实务领域与侧重提出分析问题、贡献知识的学术领域间寻求平衡。蒋佳艺直言,拒稿是青年学者必经之路,“拒稿不是失败,而是学术训练”,只有扎根现实才能提炼真问题。蒋佳艺期待期刊完善审稿机制,以温暖的评审文化让学术交流更具包容性与生命力。

会议总结环节,中南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毛俊响教授对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团队的指导表示感谢。毛俊响指出,本次会议是学术期刊与青年学者的双向奔赴,是二者相互成就关系的重要体现。毛俊响强调,面对青年学者在学术道路上的各类挑战,期刊应坚守“以文评文”原则,通过多元化方式鼓励青年开展研究,着力打造作者友好型平台;同时,青年学者也应摒弃“为发表而发表”的功利心态,潜心打磨优质成果,争做期刊友好型作者。毛俊响期待,学术期刊与青年学者共同创建优质学术氛围,以实际行动助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中南大学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暨青年学者成长交流会至此圆满落幕。

本次交流会的成功举办,深度契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战略导向,将“强化人才引育使用、健全教师发展体系、改革考核评价机制、提升服务保障水平”等核心部署转化为精准对接的学术实践。会议聚焦政策要求,搭建起社科期刊与青年学者破除壁垒、深度对话的高效桥梁——既呼应“改革科研考核评价,突出高校教师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导向”,以倡导“以文评文、以文评刊”、坚守“重质不重刊级”选文原则,切实推动破除“五唯”顽疾;又紧扣“完善发展支持机制,配备职业发展导师、强化高水平团队培养”部署,围绕选题写作、学术规范、成果转化等青年学者痛点提供全流程指引,凝聚起“双向赋能、相互成就”的行业共识。
此次会议的召开,不仅为高校社科期刊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注入创新动能,更以问题为导向破解青年学者成长困境,为政策落地提供了理论+实践的鲜活高校样本。相信会议的落幕并非交流终点,而是深化协同、长效赋能的全新起点。未来,中南大学将以持续推进的姿态,紧跟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步伐,持续落实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期刊与青年学者互动生态,助力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素养、专业科研能力、社会服务本领上全面提升,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培育生力军,推动高校社科事业与青年学者成长同频共振、行稳致远。
文章来源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公众号
审核 | 杨保华 舒文杰 谢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