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中心
图书中心
精品图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图书中心 -> 精品图书 -> 正文
逻辑学教程
  • 【作者】:张君
  • 【出版时间】:2013-07
  • 【字 数】:283(千字)
  • 【定 价】:¥28(元)
  • 【出 版 社】:中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05-969-4
  • 【页 码】:(页)
  • 【开 本】:16开
第一章实用的逻辑和逻辑的实用(1)
第一节实用的逻辑(1)
一、逻辑和实用的逻辑(1)
二、实用的逻辑研究什么(6)
第二节逻辑的实用(13)
一、逻辑能给予什么(13)
二、如何获得逻辑所能给予的(16)
第二章概念(18)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18)
一、什么是概念(18)
二、概念与语词、词项的关系(18)
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19)
第二节概念的种类(20)
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20)
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21)
三、正概念和负概念(22)
第三节概念间的关系(23)
一、同一关系(23)
二、真包含于关系(23)
三、真包含关系(24)
四、交叉关系(24)
五、全异关系(25)
第四节概念的限制与概括
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28)
二、概念的限制(28)
三、概念的概括(29)
第五节定义(30)
一、什么是定义(30)
二、定义的种类及方法(31)
三、定义的规则(33)
第六节划分(36)
一、什么是划分(36)
二、划分的方法(37)
三、划分的规则(37)
第三章直言命题及其推理(40)
第一节命题与推理的概述(40)
一、什么是命题(40)
二、命题形式及种类(41)
三、什么是推理(41)
四、推理的逻辑形式及种类(43)
第二节直言命题(43)
一、什么是直言命题(43)
二、直言命题的种类(44)
三、直言命题词项的周延性(45)
四、直言命题的真假条件及对当关系(46)
第三节直接推理(49)
一、什么是直接推理(49)
二、对当关系推理(49)
三、换质法推理(50)
四、换位法推理(51)
第四节三段论(53)
一、什么是三段论(53)
二、三段论公理(54)
三、三段论的规则(55)
四、三段论的格与式(59)
五、三段论的省略式(63)
第四章关系命题及其推理(67)
第一节关系命题(67)
一、什么是关系命题(67)
二、关系的逻辑性质(68)
第二节关系推理(70)
一、什么是关系推理(70)
二、纯关系推理(71)
三、混合关系推理(72)
第五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75)
第一节联言命题及其推理(76)
一、联言命题的逻辑特征(76)
二、联言推理(78)
第二节选言命题及其推理(79)
一、选言命题的逻辑特征(79)
二、选言三段论(83)
第三节假言命题及其推理(86)
一、假言命题的逻辑特征(86)
二、假言三段论(91)
三、假言变形推理(96)
四、反三段论(98)
五、二难推理(99)
第四节负命题及其推理(104)
一、什么是负命题(104)
二、负性质命题及其等值推理(104)
三、负复合命题的逻辑特征和等值推理(107)
第六章模态命题及其推理(112)
第一节模态命题(112)
一、什么是模态命题(112)
二、模态命题的种类(114)
三、模态命题的对当关系(115)
第二节模态推理(117)
一、什么是模态推理(117)
二、模态对当推理(117)
三、模态命题与非模态命题推理(119)
四、模态三段论(120)
第七章非演绎推理(124)
第一节归纳推理(124)
一、归纳推理的含义和意义(124)
二、完全归纳推理(128)
三、不完全归纳推理(129)
第二节类比推理(135)
一、类比推理的含义和意义(135)
二、类比推理的可靠性问题(139)
第三节探究或试错的方法(141)
一、求同法(142)
二、求异法(144)
三、求同求异并用法(145)
四、共变法(146)
五、剩余法(147)
第八章思维的基本规律(149)
第一节概述(149)
一、逻辑思维的基本特征(149)
二、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特征(149)
第二节同一律(151)
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及逻辑要求(151)
二、诡诈之一:偷换概念和偷换命题(152)
第三节矛盾律(157)
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和逻辑要求(157)
二、诡诈之二:自相矛盾(158)
第四节排中律(161)
一、排中律的基本内容及逻辑要求(161)
二、诡诈之三:模棱两不可(162)
三、思维基本规律的关系(166)
第九章论证(168)
第一节论证与推理(168)
一、什么是论证(168)
二、论证与推理的关系(170)
第二节证明(171)
一、证明及其结构(171)
二、演绎证明和归纳证明(172)
三、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174)
第三节反驳(177)
一、什么是反驳(177)
二、反驳的着手点(177)
三、反驳的种类(179)
第四节论证的规则(182)
一、充足理由律的内容和要求(183)
二、论证的规则(184)
附录:综合检测题(193)
综合检测(一)(193)
综合检测(二)(205)
综合检测(三)(211)
综合检测(四)(220)
综合检测(五)(229)
综合检测(六)(243)
参考文献(25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 必须基于宽厚、 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敏锐、 严谨的分析思辨能力。早在20世纪70年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数学、 逻辑学、 天文学、 天体物理学、 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 物理学、 化学、 生命科学七门基础学科中, 逻辑学就列居第二。学习作为推理、 思辨工具的逻辑学, 对于我们提高思辨能力、 启发心智、 掌握所需的科学知识、 准确地表达思想、 驳斥谬误、 正确论证、 进行创新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逻辑学不论是在高等教育着重于专业教育的过去, 还是在高等教育顺应时代的需要, 重视通识教育的今天, 在整个教学体系中, 都处于不容忽视的学科基础地位。

逻辑学的产生直接源于思辨的需要。本书在编写过程中, 结合鲜活的生活事例, 深入浅出地介绍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分析思维的逻辑形式及规律, 并在对逻辑学理论和方法的阐述中穿插适当的练习, 帮助读者切实提高逻辑思辨能力, 解决现实生活中有关逻辑思维的实际问题。本书作为大学通识教育教材, 既适合传统教学和自学考试, 又适合作为工商管理硕士、 公共管理硕士、 工程管理硕士等各类硕士联考的辅导教学的教材。 本书的具体分工是(按撰写章节的先后顺序): 第一章: 邹海燕;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申长军; 第五章: 汪皎英; 第六章: 刘澍心; 第七章: 莫秀珍; 第八章: 张君; 第九章: 艾泽银。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 借鉴了同行专家的教材的精华和他们的一些研究成果, 除了所附参考文献外, 还有部分未能一一注明,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本书主审湖南省逻辑学会会长李建华教授的悉心指导, 得到了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 本书的出版与他们的指导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对此, 本书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本书作者学识能力的限制, 本书难免存在不足之处, 为了本书以后的修订和品质的改善, 衷心地希望读者对本书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和建议。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