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以及职业教育的普及程度, 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公平程度、 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大量经过专业训练、 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储备, 是任何一个国家最具竞争力的资源, 也是任何一个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后备力量。大量事实表明, 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最终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普及, 以及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提高,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多数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职业教育是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区域繁荣的强大动力。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两个主要层次。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是培养技术型、 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中国政府对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态度是坚决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1993)明确提出: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的重要支柱,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应以发展初中后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1998)也明确提出: “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发展重点, 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前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也在多个场合明确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 是面向农村、 农民子女的中等职业教育形式。“农民”是居住在“传统农村社区”、 以从事种养业和简单手工业为生的社会阶层。文化知识水平低、 兼业化程度高、 专业技能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也是影响农民增收、 农业发展和农村进步的主要因素。培养高素质的新生代农民、 提高农民专业技能,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则是提高农民素质和专业技能最有效的手段。
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要发展, 生源是基础, 生源问题更是所有职业教育问题的核心。没有足够的生源, 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无异于纸上谈兵。从总体来讲, 党和政府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但是, 尽管政府的支持力度很大,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了矛盾和复杂的状态: 一方面, 职业教育是一种不可替代、 不可或缺的教育, 职业教育对于国家、 社会、 个人等, 都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一种教育形式; 另一方面, 作为一个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国家, 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 职业教育被视为次等教育, 是差生无可奈何的选择, 是培养“劳苦阶层”的一种教育形式而难以获得社会认同。这种矛盾在我国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被暴露无遗: 一方面, 政府及相关部门极力支持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职业技术教育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 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 另一方面, 职业院校招生却异常艰难, 招生困境成为困扰多数中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困境问题的产生, 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在我国长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中, 主要实施的是城市优先发展战略, 在职业教育领域, 表现为存在“重城市、 轻农村”的倾向。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事实证明, 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 职业学校设施越差、 师资配备越弱、 经费越没有保障、 办学水平越低, 生源困境问题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缓慢、 生源问题严重, 从某种程度来讲, 与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落后、 职业教育没有能力培养出更多“令人羡慕”的创业者和“成功人士”有关, 由于职业教育还没有形成内在的吸引力, 多数职业院校只能依靠政府的扶持艰难度日。城市高等职业学校的生源问题尚未解决,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情况更不理想, 尤其是中、 西部地区, 生源困境已经成为制约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本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单列教育学项目经费资助(项目编号: CJA100170, 项目主持人: 彭宇文)。课题组成员(以下简称“课题组”)试图从学生个人和家庭利益的立场出发, 结合必要的市场调查, 从经济学、 社会学、 政策学、 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 深入探索职业教育生源困境问题的成因, 并以此为基础, 提出解决生源困境问题、 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考虑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 以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本项目侧重于研究农村中等职也教育(尤其是中、 西部地区农村中等职也教育)的生源问题。
彭宇文 2013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