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作为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的必修课、 通识课, 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而面对不断更新的社会文化与社会意识, “大学语文”课程与教材也应跟进, 推陈出新, 删繁就简, 把握内质, 传承精髓。
在信息海量的当代文化环境之中, “大学语文”必须凸显精髓, 方能吸引学习者,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故本教材对于作品的编排进行了一些探索, 总体思路是廓清文体、 虚实结合。廓清文体, 指的是在作品分类上, 避免过多、 过细, 而是依据文体特性将作品归入几大主要文体类型, 通过溯源、 梳理、 比较, 让学生对文体共性产生整体认识, 同时加深对作品个性的了解。所谓虚实结合, 则是作品编选的一种策略, 一方面, 精选少量作品, 重点分析; 另一方面, 给出较多数量的作品供学生自主阅读与深入学习。精选的作品, 不仅在教材中呈现文本, 而且获得精讲; 自主阅读的作品, 只在教材中列出篇名, 而具体文本则可酌情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 辅以一定的导读。这样, 在保证教材作品的经典性的同时, 又借助新媒介拓展教学内容, 使得教材选录的作品更具丰富性、 时代性, 也令作品学习更具层次性与弹性。
文体, 即作品的文学体裁, 体式类型。 我们依据中国传统的文学体式, 将作品划分为散文、 诗歌、 小说、 戏剧四大类。为了教材的完整性与一定的应用性, 特补充由文学样式衍生的应用性文体。每一种文体都有其发展演变的历程, 不断形成新面貌、 分支甚至蜕变成新的文体样式。通过阅读不同时代、 不同作家的作品, 可以把握文体的内在特征与外在形式变化, 感受不同文体带来的不同美感。
无论是厚古薄今还是厚今薄古, “大学语文”教材都应该给予学习者文字、 文学、 文化多层次的涵养。鲁迅说: “由纯文学上言之, 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 皆在使观听之人, 为之兴感怡悦。”(《摩罗诗力说》)他指出文学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 其本质特性是愉悦精神, 或者说具有一定的娱乐性, 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文学的审美性。不独纯文学具有审美性, 应用性文体也具有一定的审美性。虽然工具性是“大学语文”最基本的要求, 也被一再强调, 但本教材以凸显“大学语文”的审美性为主旨, 通过挖掘各类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从而达到在潜移默化中充实学习者的精神世界、 提升其人文修养的目的。通过作品感染学习者, 引导其主动求知, 引领其进入更深的文学领域, 从该角度而言, 是授之以渔, 以期在教育教学中有更多的收获。上述教材的编选方式、 分类方法都是配合这一编撰主旨展开的。我们希望这一部教材好读、 好记, 耐读、 隽永, 方便理解, 同时留有较大的个性教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