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中心
图书中心
精品图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图书中心 -> 精品图书 -> 正文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
  • 【作者】:周文化
  • 【出版时间】:2013-02-01
  • 【字 数】:560(千字)
  • 【定 价】:¥38(元)
  • 【出 版 社】:中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487-0722-6
  • 【页 码】:349(页)
  • 【开 本】:16开

本书全面阐述了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在系统介绍食品营养与食品卫生的主要概念、 研究内容、 发展历程及我国在食品营养与食品卫生方面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详细介绍了食物消化吸收与能量平衡, 人体需要的六大营养素——蛋白质、 脂类、 碳水化合物、 矿物质、 维生素和水的生理功能以及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并以现代营养学基础理论为指导, 介绍了膳食结构和膳食平衡、 营养与疾病防治、 食品的营养强化等知识; 在食品卫生学方面主要介绍了食品污染及其防治、 食物中毒及其防治、 各类食品的卫生及其管理, 并针对食品安全法的施行, 介绍了食品安全质量的监督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本书内容全面, 条理清晰, 特色突出。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材使用, 也可供食品科技工作者、 生产经营者、 营养与卫生工作者参考, 还可作为家庭生活的参考书。  总 序
-

食品工业担负着为我国13亿人口提供安全放心、 营养健康食品的重任, 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产业。近年来, 我国食品工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2012年, 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突破了9万亿元, 有力带动了农业、 流通服务业及相关制造业发展。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发布的《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 到2015 年, 我国食品工业集约化、 规模化、 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 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 保障安全和营养健康, 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食品产业。

为了适应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形势, 保证食品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国家需要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食品专业人才, 而培养人才且把培养质量作为生命线正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教材建设作为高等学院校基本建设项目之一, 是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成果的具体体现。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加强教材建设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最迫切的要求。中南大学出版社本着精品、 特色的高校教材建设基本原则, 邀请了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的长期工作在教学和科研一线的食品专家和学者, 根据食品专业教育教学及教材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提出了高等院校食品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

本次规划出版的系列教材主要侧重于食品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建设。参与编写的专家学者们就教材的编写要求和原则达成了一致意见: 要从满足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 掌握目前主流的生产工艺、 方法和设备; 要注重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的能力出发引出知识点, 帮助学生由浅至深、 从简到繁地熟悉并掌握知识; 通过大量与专业背景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应用实例将知识与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 内容方面在保留完整性和系统性基础上, 要精简内容, 减少篇幅, 使结构紧凑, 重点突出。

食品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 教育教学改革在继续深化, 食品专业教材建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锤炼, 推陈出新, 从而为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这也是所有编者的愿望和责任。希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批评指正, 以便本系列教材再版时得以修正和完善。

最后衷心感谢参与这套教材编写的全体同仁, 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 编写工作才得以顺利完成。我们还应该感谢中南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同志们, 正是由于他们的大力支持和认真监督, 这套教材才能够如期与读者见面。

第1章 绪论(1)

1.1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的基本概念(2)

1.2 营养学发展概况(4)

1.3 食品卫生学的发展历程(7)

1.4 食品营养学的发展趋势(8)

1.5 食品营养卫生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3)

第2章 食物的消化吸收(15)

2.1 消化系统概述(15)

2.2 食物的消化(19)

2.3 各类营养物质的吸收(22)

第3章 能量与营养(28)

3.1 能量(28)

3.2 蛋白质(33)

3.3 碳水化合物(50)

3.4 脂类(62)

3.5 维生素(73)

3.6 无机盐(88)

3.7 水(100)

第4章 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105)

4.1 粮食类的营养价值(105)

4.2 果蔬类的营养价值(111)

4.3 畜、 禽及水产类的营养价值(116)

4.4 蛋类食品的营养价值(119)

4.5 乳类的营养价值(120)

第5章 营养强化及保健食品(124)

5.1 营养强化食品(124)

5.2 保健食品(130)

第6章 各类人群的合理膳食(134)

6.1 婴幼儿的营养与膳食(134)

6.2 儿童、 青少年的营养与膳食(138)

6.3 老年人的营养与膳食(141)

6.4 孕妇和乳母的营养与膳食(146)

6.5 特殊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154)

6.6 职业性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人群的营养与膳食(169)

第7章 膳食与疾病(174)

7.1 膳食营养与免疫(174)

7.2 膳食营养与肥胖症(179)

7.3 膳食营养与糖尿病(187)

7.4 膳食营养与高血压(194)

7.5 膳食营养与癌症(201)

7.6 膳食营养与心血管疾病(210)

第8章 平衡膳食及营养食谱的编制(218)

8.1 膳食结构(218)

8.2 膳食类型(220)

8.3 合理膳食与健康(221)

8.4 膳食指南(223)

8.5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25)

8.6 营养调查(227)

8.7 平衡营养食谱编制(242)

第9章 食品污染及其预防(255)

9.1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256)

9.2 食品的化学性污染及其预防(270)

第10章 食物中毒及预防(283)

10.1 食物中毒(283)

10.2 细菌性食物中毒(286)

10.3 真菌性食物中毒(296)

10.4 动物性毒素中毒(301)

10.5 植物性毒素中毒(304)

10.6 化学性食物中毒(306)

第11章 各类食品卫生及其管理(312)

11.1 粮豆、 蔬菜、 水果的卫生与管理(312)

11.2 茶叶的卫生及管理(316)

11.3 畜禽类、 水产品的卫生与管理(317)

11.4 乳及乳制品的卫生与管理(325)

11.5 食用油脂的卫生及管理(328)

11.6 冷饮食品的卫生及管理(331)

11.7 罐头食品的卫生及其管理(333)

11.8 酒类的卫生及管理(336)

11.9 调味品的卫生及管理(340)

11.10 方便食品和辐照食品的卫生及管理(344)

11.11 转基因食品的卫生及管理(346)

参考文献(349)

合理营养, 平衡膳食, 通过改善饮食条件与食品组成, 发挥食品本身的生理调节功能以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天然、 营养、 具有特殊生理活性的食品也成为健康的最佳选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食品消费观念也在进步, 尤其是对营养学的基本原理、 各类食品的营养与保健功能、 营养失调与疾病、 食品营养与抗衰老作用等更为关注。营养状态的好坏和正确与否将决定生命的价值和个人的成就, 同样也与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紧密相连。伴随现代营养的科学发展, 对人体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健康七八九, 百岁不是梦”。为此, 普及营养科学知识十分重要。食品营养学正是指导人们在最经济的条件下获得最合理的营养。其主要内容为: 食品的营养成分及人体需要的营养素; 营养素的作用机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体对食品的摄取、 消化、 吸收、 代谢和排泄; 营养与膳食问题; 营养与疾病防治等。

食品卫生学则是应用食品化学分析、 微生物学、 毒理学和流行病学方法研究食品中可能出现的有害物质及作用机理, 为提高食品卫生质量, 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以及制定食品卫生质量标准提供依据。其内容包括食品生产与消费链中危害物质和因素的分析、 安全性评价以及控制与管理等。然而我国目前的食品卫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譬如各种工业、 环境污染物的存在; 剧毒农药、 兽药的使用; 添加剂的误用、 滥用; 有害元素、 微生物和各种病原体的污染; 新疾病的出现和原已消灭的重大疾病的死灰复燃; 周边国家疫情的频繁发生等, 使得食品安全与卫生已成为公众优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也是当今食品科学、 营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

作为食品学界两大热点和难点问题——营养与卫生安全问题融合为一门课程, 它包括了既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学科, 即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虽然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 内容、 理论体系、 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 但是它们都涉及人们摄取的食物, 所以它们又是密切相关的。因此,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 既总结了科研实践经验, 将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又力求内容全面, 条理清楚, 通俗易懂。在写作方式上, 力求能启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体现“内容丰富、 脉络清晰、 简明扼要、 特色突出、 科学适用”的特点。

编写本书的作者们既有长时间坚持教学第一线的教授, 也有刚走上讲台的年轻博士, 既保持了学科体系的稳定性, 又反映了青年学子创新需求。具体分工如下: 周文化编写第1章, 肖作为编写第2章, 蔡霄英编写第3章, 刘绍、 张海生编写第4章, 郑志兵编写第5章, 王志江编写第6章, 李娜编写第7章, 胡肖容编写第8章, 李思敏编写第9章, 陈晓华编写第10章, 黄群编写第11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白婕细心修改全书内容, 并参与了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 全书由周文化、 刘绍负责统稿。全体编写人员分工合作, 少则二三次、 多则五六次交换书稿, 集腋成裘, 最终定稿。

教材内容既有作者教学研究心得与成果, 也有引述文献综述的文章, 如食品营养与卫生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分别引用了顾景范、 吴国豪等人的综述文章, 还有许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此对被引用文献的作者的辛勤耕耘表示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中南大学出版社刘辉、 资名扬精心组织了教材编写组织分工、 评审定稿等各项教材编写相关工作。 本书编写过程中, 得到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务处和食品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教务处和食品学院领导支持与理解, 两校食品科学方面博导、 教授们悉心指导和认真审查与修改, 对于本书质量保证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本教材涉及内容广泛, 作者水平有限, 加之编写时间紧, 书中有疏漏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 期盼诸位同仁和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