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中心
图书中心
精品图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图书中心 -> 精品图书 -> 正文
凝聚态物理专题
  • 【作者】:徐慧
  • 【出版时间】:2009-07
  • 【字 数】:625(千字)
  • 【定 价】:¥49.80(元)
  • 【出 版 社】:中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05-922-9
  • 【页 码】:390(页)
  • 【开 本】:16开

本书在体系上进行了全新的调整, 从理论计算体系出发, 延伸到相对独立的各个研究领域。第1章为计算材料学, 介绍了凝聚态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框架, 讲解了计算材料学的研究范畴、 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第2章为无序系统电子输运, 介绍了无序系统的概念、 经典模型、 计算方法及其成功应用。第3章为超导电性, 介绍了超导电性的基本模型及效应, 以及高温超导体等研究热点。第4章为物质磁性, 系统介绍了磁性物质基本性质、 效应及电子理论。第5章为声子晶体, 介绍了声子晶体的概念以及弹性波理论, 声子晶体的带隙分析法、 缺陷结构分析, 并介绍了局域共振声子晶体和声子晶体的制备及测试。第6章为光子晶体, 介绍了光子晶体概念、 制备以及应用等。第7章为半导体微电子器件原理与工艺, 介绍了半导体材料应用和制备技术。第8章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原理与制备, 介绍了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发展、 工作原理及制备等。第9章为 纳电子原型器件特性与模拟, 介绍了纳电子器件的实验模型、 工作原理和应用等。第10章为功能薄膜材料, 介绍了薄膜的形成及导电机理、 典型应用等。

为了建设我校具有特色的研究生专业基础课教材, 该书各章均挑选在其领域内从事多年教学科研工作的学者、 教授编著, 选取适合自身情况的内容, 在总结研究讲义等基础上, 本着“内容先进, 体例完善, 集成优势, 体现特色”的原则, 分类整理撰写, 每章均力求抓住其领域内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以达到新颖实用的目的。此教材内容翔实, 系统性强, 弥补了我校凝聚态物理等专业研究生课程在此领域的一个空白。

考虑到材料科学等专业实际教学情况, 在内容安排上, 尽量做到深入浅出, 使学生可以抓住主要理论基础, 配合以相应的理论教科书, 以适应实际的教学需要。

第1章 计算材料学

1.1 凝聚态物理与材料计算

1.1.1 凝聚态物理理论与应用概述

1.1.2 材料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1.1.3 计算机与材料设计学

1.2 经典的材料计算方法

1.2.1 材料计算的主要方法和应用范围

1.2.2 微观领域三种主要的计算方法

1.3 计算科学在材料学中的应用

1.3.1 半导体超晶格

1.3.2 团簇体系

1.3.3 金属中的缺陷

1.3.4 金属化合物掺杂

1.3.5 超硬材料

1.4 第一性原理的相图热力学计算应用

1.4.1 相图计算的发展概述

1.4.2 相图计算及常用相模型

1.4.3 第一性原理计算相图热力学初探

参考文献

第2章 无序系统电子输运

2.1 无序系统的分类

2.2 无序系统模型

2.2.1 无序系统的哈密顿量

2.2.2 Anderson模型

2.2.3 Mott模型

2.2.4 纳米材料无序模型

2.2.5 DNA分子无序模型

2.2.6 无序格点振动模型

2.3 无序系统的处理方法

2.3.1 负本征值理论

2.3.2 无序阶微扰理论及本征矢的计算

2.3.3 多对角全随机厄米矩阵本征问题求解

2.3.4 雁式矩阵本征问题求解

2.3.5 转移矩阵方法

2.4 无序系统电子局域态和振动局域模

2.4.1 电子态密度

2.4.2 无序系统电子波函数局域态

2.4.3 无序系统电子波函数局域长度

2.4.4 局域态和扩展态的转变

2.4.5 准一维无序系统电子态

2.4.6 无序系统格点振动局域模

2.5 无序系统中的电子输运

2.5.1 无序体系电子输运研究进展

2.5.2 无序体系电导模型

2.5.3 无序体系电子跳跃输运电导公式

2.6 纳米材料中的电子输运特性

2.6.1 纳米材料结构与电子输运特性的关系

2.6.2 纳米材料电子输运与温度的关系

2.7 DNA分子中的电子输运

2.7.1 DNA分子电导特性

2.7.2 DNA分子器件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3章 超导电性

3.1 超导电性的基本现象和性质

3.1.1 基本的实验现象

3.1.2 超导电性的其他性质

3.1.3 两类超导体

3.2 传统超导体的唯象模型

3.2.1 二流体模型

3.2.2 伦敦方程

3.2.3 金兹堡-朗道理论

3.2.4 磁通量子化

3.3 BCS理论

3.3.1 电子-电子有效吸引作用

3.3.2 库柏对

3.3.3 BCS理论的结论

3.3.4 微观理论与持续电流

3.4 超导隧道效应

3.4.1 超导体和正常金属之间的隧道效应

3.4.2 两个相同超导体间的隧道效应

3.4.3 约瑟夫森效应

3.4.4 超导量子干涉器

3.5 高TC氧化物超导体

3.5.1 高温超导体的发现

3.5.2 高温超导体的特征

3.5.3 几种氧化物超导体的晶体结构

3.5.4 超导态的性质

3.6 几个高温超导机制模型

3.6.1 极化子-双极化子模型

3.5.2 以费米液体理论为基础的超导机制

3.5.3 吸引Hubbard模型

参考文献

第4章 物质的磁性

4.1 原子的磁矩

4.1.1 电子的轨道磁矩

4.1.2 电子的自旋磁矩

4.1.3 多电子原子的磁矩

4.1.4 原子核的磁矩

4.2 物质的磁性

4.2.1 抗磁性物质

4.2.2 顺磁性物质

4.2.3 铁磁性物质

4.2.4 反铁磁性物质

4.2.5 亚铁磁性物质

4.2.6 非共线性磁结构

4.3 磁有序物质的局域电子理论

4.3.1 海森堡交换相互作用理论

4.3.2 间接交换相互作用理论

4.3.3 RKKY交换作用理论

4.4 磁有序的巡游电子理论

4.4.1 斯托纳模型

4.4.2 哈特利-福克-斯托纳理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声子晶体

5.1 引论

5.1.1 声子晶体概念

5.1.2 声子晶体研究概况

5.1.3 声子晶体研究意义

5.2 弹性波理论

5.3 声子晶体带隙分析方法

5.3.1 常用方法简介

5.3.2 平面波展开法

5.3.3 双组元复合介质

5.3.4 两种类型的声子晶体

5.3.5 常见的晶体排列

5.3.6 二维声子晶体带结构的计算实例

5.4 声子晶体缺陷结构分析

5.4.1 平面波超元胞法

5.4.2 点缺陷

5.4.3 线缺陷

5.4.4 无序结构

5.5 局域共振声子晶体

5.5.1 局域共振机制提出的背景

5.5.2 局域共振机制

5.5.3 组合宽带隙结构

5.6 声子晶体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5.6.1 声子晶体的制备

5.6.2 声子晶体性能测试

参考文献

第6章 光子晶体

6.1 基本概念

6.2 光子晶体的物理特征

6.3 光子晶体的理论与分析方法

6.3.1 平面波方法(PWM)

6.3.2 差分或有限差分法

6.3.3 转移矩阵方法

6.3.4 N阶(Order N)法

6.3.5 散射矩阵法

6.3.6 一维光子晶体中的光子带隙讨论

6.3.7 一维光子晶体透、 反射系数的传输矩阵方法计算

6.4 光子晶体的制备

6.4.1 一维光子晶体的制作

6.4.2 二维光子晶体的制作

6.4.3 三维光子晶体的制作

6.5 光子晶体的应用

6.5.1 光波控制光学元件设计中的应用

6.5.2 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6.5.3 非线性光子晶体器件

6.6 展望

参考文献

第7章 半导体微电子器件原理与工艺

7.1 绪论

7.1.1 信息处理技术和材料

7.1.2 信息传递技术和材料

7.1.3 信息存储技术和材料

7.1.4 信息显示技术和材料

7.1.5 获取信息的技术和材料

7.1.6 小结

7.2 半导体物理学

7.3 半导体材料

7.4 化合物半导体微电子器件及集成电路

7.5 半导体光电子器件

7.6 电力电子器件

7.6.1 应用领域

7.6.2 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7.7 微电子制造工艺

7.7.1 半导体制造中的化学品

7.7.2 硅片制造中的沾污控制

7.7.3 氧化

7.7.4 淀 积

7.7.5 金属化

7.7.6 光刻

7.7.7 刻蚀

7.7.8 掺杂

7.8 微机电系统与敏感器件

7.8.1 敏感器件

7.8.2 微电子机械系统

参考文献

第8章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原理与制备

8.1 有机电致发光的特点

8.1.1 有机电致发光颜色的丰富性

8.1.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结构的多样性

8.1.3 有机电致发光注入电极的重要性

8.2 有机电致发光的基本理论

8.2.1 不同材料界面的接触效应

8.2.2 有机电致发光机理

8.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8.3.1 小分子材料器件的制备

8.3.2 聚合物器件的制备

8.4 金属/有机界面修饰

8.4.1 阴极界面修饰

8.4.2 阴极界面修饰作用机理

8.4.3 阳极界面修饰

8.5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效率及寿命

8.5.1 发光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8.5.2 电致发光器件的寿命

8.6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驱动方式

8.7 优势与挑战

参考文献

第9章 纳电子原型器件特性与模拟

9.1 实验研究进程及器件模型的提出

9.2 微电子学技术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限制

9.3 单电子晶体管和电子存储器

9.3.1 库仑堵塞和量子隧穿

9.3.2 单电子晶体管的基本结构

9.3.3 纳米尺度的单电子晶体管

9.3.4 纳米尺度的单电子存储器

9.3.5 分子尺度的单电子晶体管

9.3.6 单原子尺度的单电子晶体管

9.3.7 单电子晶体管的用途

9.4 基于量子元胞自动机的逻辑电路

9.4.1 量子元胞自动机概论

9.4.2 门电路的设计

9.4.3 实现方法

9.5 碳纳米管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9.5.1 碳纳米管的形貌

9.5.2 碳纳米管的微观结构

9.5.3 碳纳米管特性的理论研究

9.5.4 碳纳米管特性的实验研究

9.5.5 碳纳米管的应用

9.6 碳纳米管及其量子原型器件特性模拟

9.6.1 碳纳米管电学特性模拟的扩展SSH模型

9.6.2 碳纳米管电学特性模拟的计算方法

9.6.3 碳纳米管量子原型器件特性模拟

参考文献

第10章 功能薄膜材料

10.1 薄膜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

10.2 PVD法制备信息薄膜材料成膜机理研究

10.2.1 亚单层薄膜的成膜机理

10.2.2 三维生长薄膜的成膜机理

10.3 信息薄膜导电机理研究

10.4 压敏薄膜

10.5 温敏薄膜

10.6 湿敏与气敏薄膜

10.7 绝缘薄膜

10.7.1 氮化铝薄膜

10.7.2 Al2O3薄膜

10.7.3 MgO薄膜

10.7.4 有机绝缘薄膜

10.8 高k栅介质薄膜

10.9 第三代半导体薄膜

10.10 集成电路Cu互连阻挡层薄膜

参考文献

凝聚态物理学科是研究凝聚态物质的微观结构、 运动状态、 物理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中很多分支, 如金属物理学、 半导体物理学、 磁学、 低温物理学、 电介质物理学、 表面物理学、 非晶态物理学及低维固体物理学等都属于该科学领域, 可以说, 凝聚态物理是当今物理学中最庞大, 同时也是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学科。其不但涵盖了物理和材料等众多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 也包括了当前最先进的实验技术和高精尖科研器件作为研究手段, 研究内容从传统的晶体材料、 功能材料, 到独具特性的特种材料, 如氧化物超导体、 C60、 纳米管、 光子晶体等。

目前世界上对其研究已处于非常活跃的时期, 新的现象和概念不断涌现, 其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得到拓展, 可以说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尖端科技都从属于凝聚态物理学科, 如临界现象、 低维无序体系、 超导体、 量子相干现象、 非线性现象等。我国在这一前沿领域的研究也蓬勃开展起来, 人们对其的理解也不断深化。为配合我校研究凝聚态物理的学科需要, 为培养高水平凝聚态物理学和材料物理学人才, 建设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凝聚态物理学科以及相关学科课程和教材体系, 这就要求对教材不断更新, 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 用更合理简洁的结构组织材料, 阐述理论, 以期适应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需要。

本书在体系上进行了全新的调整, 从理论计算体系出发, 延伸到相对独立的各个研究领域。第1章为计算材料学, 介绍了凝聚态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框架, 讲解了计算材料学的研究范畴、 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第2章为无序系统电子输运, 介绍了无序系统的概念、 经典模型、 计算方法及其成功应用。第3章为超导电性, 介绍了超导电性的基本模型及效应, 以及高温超导体等研究热点。第4章为物质磁性, 系统介绍了磁性物质基本性质、 效应及电子理论。第5章为声子晶体, 介绍了声子晶体的概念以及弹性波理论, 声子晶体的带隙分析法、 缺陷结构分析, 并介绍了局域共振声子晶体和声子晶体的制备及测试。第6章为光子晶体, 介绍了光子晶体概念、 制备以及应用等。第7章为半导体微电子器件原理与工艺, 介绍了半导体材料应用和制备技术。第8章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原理与制备, 介绍了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发展、 工作原理及制备等。第9章为 纳电子原型器件特性与模拟, 介绍了纳电子器件的实验模型、 工作原理和应用等。第10章为功能薄膜材料, 介绍了薄膜的形成及导电机理、 典型应用等。

为了建设我校具有特色的研究生专业基础课教材, 该书各章均挑选在其领域内从事多年教学科研工作的学者、 教授编著, 选取适合自身情况的内容, 在总结研究讲义等基础上, 本着“内容先进, 体例完善, 集成优势, 体现特色”的原则, 分类整理撰写, 每章均力求抓住其领域内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以达到新颖实用的目的。此教材内容翔实, 系统性强, 弥补了我校凝聚态物理等专业研究生课程在此领域的一个空白。

考虑到材料科学等专业实际教学情况, 在内容安排上, 尽量做到深入浅出, 使学生可以抓住主要理论基础, 配合以相应的理论教科书, 以适应实际的教学需要。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 获得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 杨兵初、 郭光华、 李晓春、 朱开成、 曹建、 李宏建、 周继承教授根据研究组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总结编写了部分章节, 李燕峰、 刘小良和马松山老师编写了本书部分章节。由于我们的知识和水平有限, 编写教材的时间仓促, 许多地方会有错误和不妥之处, 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09年6月

凝聚态物理学, 是当今物理学最庞大和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它由固体物理学演变而来, 业已成为物理学最活跃的前沿领域。凝聚态物理学的发展与时俱进, 伴随着实验技术、 计算技术和理论概念的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了化学、 生物、 材料、 信息等学科领域, 促进了学科的交叉融合, 加快了人类文明进化的进程。

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 研究过程是艰辛的, 但也是充满魅力和激动人心的。在其领域内诞生的很多基础研究成果, 为现代社会经济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冲击, 如: 高温超导材料与超导机理的研究, 尽管已经存在的BCS理论、 共价键理论、 双极子机制和激子理论等尚未得到统一认识, 但并不影响和阻止其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 目前超导体的零电阻转变温度已经达到上百开(K), 实用化的项目业已开展; 纳米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 已发展为涵盖纳米生物学、 纳米电子学、 纳米机械学等领域的研究体系, 人们通过对如量子尺寸效应、 量子隧道效应、 电子反常输运及库仑阻塞等现象的研究, 已经实现了可应用于新一代计算机的超微结构量子器件与电路, 极大地提升和拓展了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此外, 还包括DNA生物链结构、 纳米碳管器件、 声子晶体、 光子晶体等方面。可以说, 凝聚态物理学为促进人类科技进步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同时, 凝聚态物理学作为新材料、 新能源等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之一, 在今后一段时期更凸显了其重要性及广阔前景。鉴于此,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 就明确地把“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作为重要的发展研究目标之一(科学前沿问题),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很多内容也都显现了凝聚态物理学的“身影”。作为物理教学和科研工作者, 应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 面向世界科学研究前沿, 努力培养一批凝聚态物理及相关领域高水平的年轻科学家和学术骨干, 形成一支精于科研、 勤于奉献的研究和教学队伍。

中南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高校, 通过多年来的积淀和建设, 在材料、 冶金和生物等学科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作为这类学科的基础学科, 凝聚态物理在提高工科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能力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发展可以更好地提升学校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徐慧等教育工作者以学校实际教学和科研需求为出发点, 紧密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以培养本专业和学校相关专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目的, 从内容浩瀚、 纷繁复杂的凝聚态物理世界里, 提取专题, 凝练内容, 编撰了此书。该书以各自相对独立的章节, 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材料计算、 无序体系、 超导体、 磁性物质、 声子晶体、 光子晶体、 半导体微电子器件、 有机电致发光、 纳米器件和功能薄膜材料等, 体现了作为研究生教学用书和相关专业学生读物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对从事凝聚态物理教学和科研人员也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金展鹏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