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中心
图书中心
精品图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图书中心 -> 精品图书 -> 正文
工程制图(第二版)
  • 【作者】:徐绍军,云忠
  • 【出版时间】:2007-09
  • 【字 数】:640(千字)
  • 【定 价】:¥48(元)
  • 【出 版 社】:中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05-577-1
  • 【页 码】:389(页)
  • 【开 本】:16开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在2003年第一版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制图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近年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新标准,并总结多年教学改革实践经验,为适应21世纪工程图学教学而编写的。

全书共分十一章,主要内容有:制图基本知识和技能;点、直线、平面的投影,立体及其表面交线的投影,组合体,机件的表达方法,计算机二维绘图,计算机三维实体造型,标准件与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其他图样简介。书中插图均用计算机生成,立体图形图像逼真,投影图精确清晰。

本书与云忠、徐绍军主编的《工程制图习题集》配套使用,可作为高等学校近机类和非机类各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其他各类学校有关师生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还可作为本课程双语教学的参考教材(附 录中列出了每章主要词汇的中英文对照)。

绪 论……………………………………………………………………………………… (1)
1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
2学习计算机绘图的必要性和意义…………………………………………………… (1)
3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方法…………………………………………………………… (1)
第1章 制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3)
1.1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与《机械制图》的有关规定……………………………… (3)
1.1.1 图纸幅面及格式(摘自GB/T14689—1993) …………………………………… (3)
1.1.2 标题栏(摘自GB/T17825—1999、JB/T5054.3—2000) ………………………… (4)
1.1.3 明细栏(摘自GB/T17825—1999、JB/T5054.3—2000) ………………………… (5)
1.1.4 比例(摘自GB/T14690—1993)………………………………………………… (6)
1.1.5 字体(摘自GB/T14691—1993)………………………………………………… (7)
1.1.6 图线(摘自GB/T17450—1998、GB/T4457.4—2002)…………………………… (9)
1.1.7 尺寸注法(摘自GB4458.4—2003、GB/T19096—2003) ……………………… (12)
1.2 几何作图………………………………………………………………………… (17)
1.2.1 斜度………………………………………………………………………… (17)
1.2.2 锥度(摘自GB/T15754—1995) ……………………………………………… (17)
1.2.3 圆弧连接…………………………………………………………………… (18)
1.2.4 椭圆………………………………………………………………………… (22)
1.3 平面图形的尺寸和线段分析及画图…………………………………………… (22)
1.3.1 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 (22)
1.3.2 平面图形的线段分析………………………………………………………… (23)
1.3.3 平面图形的画图步骤………………………………………………………… (23)
1.3.4 平面图形的尺寸标注………………………………………………………… (23)
1.4 徒手画图………………………………………………………………………… (24)
1.4.1 徒手画图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24)
1.4.2 徒手画图的基本方法………………………………………………………… (24)
第2章 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29)
2.1 投影的基本知识………………………………………………………………… (29)
2.1.1 投影法原理和种类…………………………………………………………… (29)
2.1.2 工程上常见的投影图………………………………………………………… (30)
2.1.3 平行投影的特性……………………………………………………………… (31)
2.2 物体的正投影…………………………………………………………………… (32)
2.2.1 三面投影体系的建立………………………………………………………… (32)
2.2.2 三面投影(投影图)…………………………………………………………… (32)
2.2.3 物体三面投影图的画法……………………………………………………… (34)
2.3 点的投影………………………………………………………………………… (35)
2.3.1 点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及其投影规律…………………………………… (35)
2.3.2 点的投影与直角坐标………………………………………………………… (36)
2.3.3 两点的相对位置……………………………………………………………… (37)
2.4 直线的投影……………………………………………………………………… (38)
2.4.1 直线及直线上点的投影特性…………………………………………………… (38)
2.4.2 直线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特性…………………………………………… (41)
2.4.3 两直线的相对位置…………………………………………………………… (43)
2.5 平面的投影……………………………………………………………………… (45)
2.5.1 平面的表示法………………………………………………………………… (45)
2.5.2 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 (45)
2.5.3 平面上的直线和点…………………………………………………………… (49)
第3章 立体及其表面交线的投影…………………………………………………… (52)
3.1 立体的投影……………………………………………………………………… (52)
3.1.1 平面立体的投影……………………………………………………………… (52)
3.1.2 平面立体表面上的点和直线…………………………………………………… (54)
3.1.3 回转体的投影………………………………………………………………… (55)
3.1.4 回转体表面上的点和直线…………………………………………………… (57)
3.1.5 不完整回转体………………………………………………………………… (61)
3.2 截交线…………………………………………………………………………… (62)
3.2.1 平面立体截交线……………………………………………………………… (62)
3.2.2 回转体表面的截交线………………………………………………………… (64)
3.3 相贯线…………………………………………………………………………… (74)
3.3.1 回转体表面相贯线的作图方法………………………………………………… (74)
3.3.2 相贯线的特殊情况…………………………………………………………… (79)
3.3.3 组合相贯线的画法…………………………………………………………… (80)
3.3.4 过渡线的画法………………………………………………………………… (81)
第4章 组合体…………………………………………………………………………… (82)
4.1 组合体的构成方式和形体分析法……………………………………………… (82)
4.1.1 组合体的构成方式…………………………………………………………… (82)
4.1.2 组合体上相邻表面之间的连接关系…………………………………………… (82)
4.1.3 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法………………………………………………………… (83)
4.2 组合体视图的画法……………………………………………………………… (84)
4.2.1 组合体的视图选择…………………………………………………………… (85)
4.2.2 画组合体视图的步骤………………………………………………………… (85)
4.3 组合体的尺寸标注……………………………………………………………… (88)
4.3.1 组合体标注尺寸的要求……………………………………………………… (88)
4.3.2 尺寸的种类…………………………………………………………………… (88)
4.3.3 尺寸基准…………………………………………………………………… (89)
4.3.4 标注尺寸的方法……………………………………………………………… (89)
4.3.5 标注尺寸时应注意的问题…………………………………………………… (91)
4.4 组合体的读图方法……………………………………………………………… (92)
4.4.1 读图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92)
4.4.2 读图的步骤…………………………………………………………………… (94)
4.5 组合体的轴测图表达…………………………………………………………… (97)
4.5.1 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97)
4.5.2 正等轴测图…………………………………………………………………… (99)
4.5.3 斜二轴测图………………………………………………………………… (105)
4.6 组合体的构型设计……………………………………………………………… (106)
4.6.1 构型的基本原则…………………………………………………………… (107)
4.6.2 构型的基本方法…………………………………………………………… (108)
4.6.3 构型设计举例……………………………………………………………… (109)
第5章 机件的表达方法……………………………………………………………… (111)
5.1 视 图…………………………………………………………………………… (111)
5.1.1 基本视图…………………………………………………………………… (111)
5.1.2 向视图……………………………………………………………………… (113)
5.1.3 局部视图…………………………………………………………………… (113)
5.1.4 斜视图……………………………………………………………………… (114)
5.2 剖视图…………………………………………………………………………… (116)
5.2.1 剖视图的形成及画法………………………………………………………… (116)
5.2.2 剖视图的种类……………………………………………………………… (119)
5.2.3 剖切方法…………………………………………………………………… (122)
5.3 断面图…………………………………………………………………………… (126)
5.3.1 断面图的概念及种类………………………………………………………… (126)
5.3.2 断面图的画法与标注………………………………………………………… (127)
5.4 其他表达方法…………………………………………………………………… (128)
5.4.1 局部放大图………………………………………………………………… (128)
5.4.2 简化画法…………………………………………………………………… (129)
5.5 表达方法综合举例……………………………………………………………… (133)
5.6 剖视图的轴测表达……………………………………………………………… (136)
5.7 第三角画法简介………………………………………………………………… (136)
第6章 计算机二维绘图……………………………………………………………… (139)
6.1 AutoCAD基础知识……………………………………………………………… (139)
6.1.1 中文版AutoCAD2006的用户界面…………………………………………… (139)
6.1.2 AutoCAD命令的输入方式…………………………………………………… (139)
6.1.3 AutoCAD数据的输入方法…………………………………………………… (140)
6.1.4 AutoCAD的坐标…………………………………………………………… (141)
6.1.5 AutoCAD的几个常用功能键………………………………………………… (141)
6.1.6 AutoCAD2006的工作过程…………………………………………………… (141)
6.1.7 对象特性设置和编辑………………………………………………………… (143)
6.2 辅助绘图工具…………………………………………………………………… (145)
6.2.1 图形显示控制(Zoom、Pan) ………………………………………………… (145)
6.2.2 使用正交模式……………………………………………………………… (147)
6.2.3 使用对象捕捉模式………………………………………………………… (147)
6.3 用AutoCAD绘制简单二维图形………………………………………………… (148)
6.4 阴影图案填充…………………………………………………………………… (151)
6.5 文字标注………………………………………………………………………… (153)
6.5.1 设置文字样式命令(style)…………………………………………………… (153)
6.5.2 文本标注命令text、dtext、mtext……………………………………………… (154)
6.5.3 文本编辑命令ddedit………………………………………………………… (155)
6.5.4 输入特殊字符……………………………………………………………… (155)
6.6 图形的编辑……………………………………………………………………… (156)
6.6.1 构造选择集………………………………………………………………… (156)
6.6.2 删除和恢复图形…………………………………………………………… (157)
6.6.3 移动图形(Move) …………………………………………………………… (157)
6.6.4 延伸与伸展图形…………………………………………………………… (158)
6.6.5 倒角与圆角………………………………………………………………… (159)
6.6.6 修剪与截断图形…………………………………………………………… (160)
6.6.7 特殊点编辑………………………………………………………………… (161)
6.6.8 复制图形…………………………………………………………………… (161)
6.6.9 阵列图形(Array) …………………………………………………………… (162)
6.6.10 镜像图形(Mirror) ………………………………………………………… (163)
6.6.11 偏移实体…………………………………………………………………… (163)
6.6.12 旋转和缩放图形…………………………………………………………… (164)
6.6.13 对象特性编辑……………………………………………………………… (165)
6.7 尺寸标注………………………………………………………………………… (165)
6.7.1 设置尺寸标注样式………………………………………………………… (165)
6.7.2 用尺寸标注命令标注尺寸…………………………………………………… (168)
6.8 图块与属性……………………………………………………………………… (172)
6.8.1 图块的创建与应用………………………………………………………… (172)
6.8.2 块的属性定义与编辑………………………………………………………… (174)
6.9 零件图绘制举例………………………………………………………………… (175)
第7章 计算机三维实体造型……………………………………………………… (182)
7.1 概述……………………………………………………………………………… (182)
7.2 三维坐标和三维界面…………………………………………………………… (182)
7.2.1 三维坐标…………………………………………………………………… (182)
7.2.2 三维界面…………………………………………………………………… (183)
7.3 创建三维实体…………………………………………………………………… (184)
7.3.1 长方体(Box)………………………………………………………………… (184)
7.3.2 球体(Sphere) ……………………………………………………………… (184)
7.3.3 圆柱体(Cylinder)…………………………………………………………… (185)
7.3.4 圆锥体(Cone) ……………………………………………………………… (185)
7.3.5 楔形体(Wedge) …………………………………………………………… (185)
7.3.6 圆环体(Torus)……………………………………………………………… (186)
7.3.7 拉伸实体(Extrude) ………………………………………………………… (186)
7.3.8 旋转实体(Revolve) ………………………………………………………… (188)
7.4 修改三维实体…………………………………………………………………… (190)
7.4.1 实体圆角(Fillet) …………………………………………………………… (190)
7.4.2 实体倒角(Chamfer) ………………………………………………………… (191)
7.4.3 切割实体(Section) ………………………………………………………… (191)
7.4.4 剖切实体…………………………………………………………………… (192)
7.4.5 拉伸面……………………………………………………………………… (193)
7.4.6 移动面……………………………………………………………………… (193)
7.4.7 旋转面……………………………………………………………………… (194)
7.4.8 偏移面……………………………………………………………………… (195)
7.4.9 倾斜面……………………………………………………………………… (195)
7.4.10 修改面的颜色……………………………………………………………… (196)
7.5 用户坐标系……………………………………………………………………… (196)
7.5.1 概述………………………………………………………………………… (196)
7.5.2 定义用户坐标系(UCS)……………………………………………………… (197)
7.6 观察三维图形…………………………………………………………………… (199)
7.6.1 视点设置(Vpoint)…………………………………………………………… (199)
7.6.2 视点预置…………………………………………………………………… (200)
7.6.3 模型空间和图纸空间………………………………………………………… (201)
7.6.4 多视口……………………………………………………………………… (202)
7.6.5 动态观察三维图形(3Dorbit)………………………………………………… (204)
7.6.6 消隐(Hide) ………………………………………………………………… (204)
7.6.7 着色(Shade)………………………………………………………………… (205)
7.7 组合实体的造型………………………………………………………………… (205)
7.7.1 组合实体的造型方法………………………………………………………… (205)
7.7.2 布尔运算…………………………………………………………………… (205)
7.7.3 组合实体的造型…………………………………………………………… (207)
7.7.4 轴承座的剖切……………………………………………………………… (217)
7.8 由三维造型图生成二维工程图………………………………………………… (219)
7.8.1 打开轴承座三维造型图……………………………………………………… (219)
7.8.2 将轴承座模型空间的造型图转换到图纸空间,并调整视口大小……………… (219)
7.8.3 将轴承座造型图转化为二维投影图………………………………………… (220)
7.8.4 除去轴承座造型图的视口…………………………………………………… (222)
7.9 其他CAD软件简介…………………………………………………………… (224)
7.9.1 AutodeskInventorprofessional软件简介……………………………………… (225)
7.9.2 Pro/ENGINEER中文版简介………………………………………………… (225)
第八章 标准件与常用件……………………………………………………………… (226)
8.1 螺纹及螺纹紧固件……………………………………………………………… (226)
8.2 键、销连接……………………………………………………………………… (242)
8.2.1 键连接……………………………………………………………………… (242)
8.2.2 销连接……………………………………………………………………… (243)
8.3 滚动轴承(GB/T4459.7-1998) ……………………………………………… (245)
8.4 弹簧……………………………………………………………………………… (250)
8.5 齿轮……………………………………………………………………………… (252)
第九章 零件图………………………………………………………………………… (260)
9.1 零件图的作用与内容…………………………………………………………… (260)
9.2 零件的视图选择………………………………………………………………… (261)
9.2.1 主视图的选择……………………………………………………………… (261)
9.2.2 其他视图的选择…………………………………………………………… (263)
9.2.3 典型零件表达方案的选择…………………………………………………… (263)
9.2.4 优化表达方案时的要点……………………………………………………… (266)
9.3 零件图的尺寸标注……………………………………………………………… (270)
9.3.1 尺寸基准及其种类………………………………………………………… (270)
9.3.2 尺寸基准的选择…………………………………………………………… (271)
9.3.3 尺寸标注形式……………………………………………………………… (272)
9.3.4 尺寸标注注意事项………………………………………………………… (272)
9.4 零件的工艺结构及尺寸标注…………………………………………………… (275)
9.4.1 铸造工艺结构……………………………………………………………… (275)
9.4.2 机械加工工艺结构………………………………………………………… (276)
9.5 零件图的技术要求……………………………………………………………… (280)
9.5.1 表面粗糙度………………………………………………………………… (280)
9.5.2 极限与配合………………………………………………………………… (285)
9.5.3 形状和位置公差…………………………………………………………… (293)
9.6 读零件图的步骤和方法………………………………………………………… (295)
9.7 零件测绘………………………………………………………………………… (298)
9.7.1 测绘工具及尺寸的测量方法………………………………………………… (298)
9.7.2 零件测绘的方法与步骤……………………………………………………… (300)
第十章 装配图………………………………………………………………………… (305)
10.1 装配图的作用与内容………………………………………………………… (305)
10.1.1 装配图的作用……………………………………………………………… (305)
10.1.2 装配图的内容……………………………………………………………… (305)
10.2 装配图的表达方法…………………………………………………………… (305)
10.2.1 规定画法…………………………………………………………………… (307)
10.2.2 特殊表达方法……………………………………………………………… (307)
10.3 装配图的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 (309)
10.3.1 尺寸标注…………………………………………………………………… (309)
10.3.2 技术要求…………………………………………………………………… (310)
10.4 装配图中的零件序号和明细栏……………………………………………… (310)
10.4.1 编写零件序号的方法和规定………………………………………………… (310)
10.4.2 明细栏的编制……………………………………………………………… (311)
10.5 装配结构的合理性简介……………………………………………………… (312)
10.5.1 配合面与接触面的合理性………………………………………………… (312)
10.5.2 螺纹联接的合理结构……………………………………………………… (313)
10.5.3 滚动轴承轴向固定的合理结构……………………………………………… (313)
10.5.4 密封装置的合理性………………………………………………………… (314)
10.5.5 有利于装拆的合理结构…………………………………………………… (314)
10.6 部件测绘与装配图的画法…………………………………………………… (315)
10.6.1 部件测绘…………………………………………………………………… (315)
10.6.2 装配图的画法……………………………………………………………… (317)
10.7 读装配图和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 (322)
10.7.1 读装配图…………………………………………………………………… (322)
10.7.2 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 (324)
第11章 其他图样简介……………………………………………………………… (331)
11.1 展开图………………………………………………………………………… (331)
11.1.1 平面立体的表面展开……………………………………………………… (331)
11.1.2 可展曲面的展开…………………………………………………………… (333)
11.1.3 不可展曲面的近似展开…………………………………………………… (336)
11.2 焊接图………………………………………………………………………… (339)
11.2.1 焊缝的表示方法…………………………………………………………… (339)
11.2.2 焊缝符号及标注法………………………………………………………… (339)
11.2.3 常见焊接标注方法示例…………………………………………………… (344)
11.2.4 读焊接图…………………………………………………………………… (344)
11.3 房屋建筑图…………………………………………………………………… (345)
11.3.1 概述……………………………………………………………………… (345)
11.3.2 房屋建筑图的图示特点…………………………………………………… (346)
10.3.3 读厂房建筑图……………………………………………………………… (353)
附录1 ……………………………………………………………………………………… (361)
附录2 标准件…………………………………………………………………………… (367)
附录3 极限与配合…………………………………………………………………… (377)
附录4 常用金属材料………………………………………………………………… (384)
主要词汇中英文对照…………………………………………………………………… (386)
参考文献…………………………………………………………………………………… (390)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在2003年第一版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工科本科“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最新颁布的有关国家标准,参考国内外同类教材,并总结近几年来教学改革经验而编写的。

本版除保持了第一版“内容新、重基础、强调创新、系统性强”等特点外,在内容和编排上作了较大的调整与修订:

1.将作为辅助图样的轴测图分别编入组合体和机件表达的章节中,更符合图样表达的顺序。

2.将原来机械图一章拆分为三章,便于排序。

3.按照最新国家标准,对图样的表达、相关术语及标准件的有关内容等作了修订。

4.对计算机绘图的内容作了较大的更新,将AutoCAD2000英文版更新为最新版AutoCAD2006中文版。

5.附录中列出每章主要词汇的中英文对照供学生自学,为本课程双语教学提供参考素材,也为后续课程的双语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对外交流能力打下基础。

6.本教材插图全部用计算机生成,立体图形逼真,投影图精确清晰。

本书与云忠、徐绍军主编的《工程制图习题集》配套使用,非常适合于高等学校近机类和非机类各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其他各类学校有关师生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还可作为本课程双语教学的参考教材。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欧阳立新(第1章、第7章),陈斌(第2章、第8章),徐绍军(第3章、第4章、第5章),汤晓燕(第6章),赵先琼(第9章),云忠(第10章),杨放琼(第11章、中英文对照),最后由徐绍军老师统一整理定稿。邹利民和王琴老师承担了本书部分插图的制作工作。参加本书第一版编写工作的朱泗芳和彭海波老师,因临近退休,未参加本版的修订工作。本版由徐绍军、云忠担任主编。

本书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中南大学出版社和教研室全体老师的大力支持,在写作过程中还得到了朱泗芳教授和彭海波教授的鼎力支持,在此一一致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及图学界同仁予以批评指正。

编者
2007年8月于长沙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机械制造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我国正逐步变成“世界制造中心”。为了增强竞争能力,中国制造业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模具技术,21世纪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其实是数控技术的竞争。随着数控技术、模具技术的迅速发展及数控机床的急剧增长,我国机械企业急需大批数控机床编辑、操作、维修技术人才及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人才,而目前劳动力市场这种技术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为此,教育部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交通部、卫生部联合启动了“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努力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在全国选择确定了90所高职院校、96所中职院校作为数控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示范院校,推荐403个企事业单位作为校企合作数控培养培训基地。计划2003~2007年向社会输送数控专业毕业生数十万人,提供短期培训数十万人次,以缓解劳动力市场数控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现状。

大量培养技能型人才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材。在机电类专业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具有高职特色的机电类专业教材极其匮乏,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了适应机电类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在湖南省教育厅职成处,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下,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机电类专业教学研究会和中南大学出版社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探索出版符合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改革的新教材的路子。他们组织全国30多所高职院校的院系领导及骨干教师召开了多次教材建设研讨会,充分交流了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的经验,把教学研究与教材建设结合起来。并对机电类专业高职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定位、特色、名称、内容、篇幅进行了充分的论证,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思路。在此基础上,由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机电类专业教学研究会牵头,成立了“湖南省机电类专业规划教材编委会”,组织编写出版了高等职业教育机电类专业系列教材,这套教材包括机电类所有专业的公共专业基础课教材及数控、模具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教材。

教材的编委会由业内权威教授、专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作者都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较高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授、专家及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编委会通过推荐、招标、遴选确定了每本书的主编,并对每本书的编写大纲、内容进行了认真的审定,还聘请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专家担任教材主审,确保了教材的高质量及权威性和专业性。根据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这套教材既具有高等教育的知识内涵,又具有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内涵,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

本套教材把提高学生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符合教育部机电类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教材的编写注重技能性、实用性,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为机电行业一线迫切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以社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

适应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出发点。本套教材以机电企业的工作需求为依据,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机制,明确职业岗位对核心能力和一般专业能力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教材选用了技术先进、占市场份额最大的FANUC(法那科)、SIEMENS(西门子)和华中等典型数控系统,既具针对性,又兼适应性,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岗位适应能力。

(3)反映了机电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本套教材充分反映了机电行业内最新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体现了数控、模具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克服了以往专业教材中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的弊端,选择了目前最新的数控系统为典型实例,采用了最新的国家标准及相关技术标准。

(4)贯彻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技能证考试相结合的精神。

本套教材把职业资格证、技能证考证的知识点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将实践教学体系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实行捆绑,设计了与数控(车、铣)等工种技能考证基本相同的教材体系和标准板块,安排了相应的考证训练题及考证模拟题,使学生在获得学分的同时,也能较容易地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5)教材内容精炼。

本套教材以工程实践中“会用、管用”为目标,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对传统教材内容进行了精选、整合、优化和压缩,能更好地适应高职教改的需要。由于作了统一规划,相关教材之间内容安排合理,基础课与专业课有机衔接,全套教材具有系统性、科学性。

(6)教材体系立体化。

为了方便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本套教材提供了电子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指导、教学大纲、考试大纲、题库、案例素材等教学资源支持服务平台。

教材的生命力在于质量,而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希望教材的编委会及出版社能做到与时俱进,根据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及机电类专业技术发展的趋势,不断对教材进行修订、改进、完善,精益求精,使之更好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也希望他们能够一如既往地依靠业内专家,与科研、教学、产业第一线人员紧密结合,加强合作,不断开拓,出版更多的精品教材,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服务。

王键
2006年1月于长沙
(序作者为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