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中心
图书中心
精品图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图书中心 -> 精品图书 -> 正文
湖南清代货币
  • 【作者】:李炳震、曲尉坪
  • 【出版时间】:2006-12
  • 【字 数】:410(千字)
  • 【定 价】:¥88(元)
  • 【出 版 社】:中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81105-470-1/F·045
  • 【页 码】:356(页)
  • 【开 本】:16开

清代货币研究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清钱不仅是中国数千年来传统货币的终结, 也是中国货币近代化的开端。近年来清代货币的整理研究不断有新著问世, 甚为可喜。其中叶世昌等主编的《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大型图录中的清代纸币卷、 清代民国银锭、 银元、 铜元卷, 张志高主编的《元宝图录》,石长有的《清代地方私帖图录》, 马定祥主编的《咸丰泉汇》, 戴建兵的《中国钱票》等, 都是清代货币整理研究的重要成果。清钱研究正方兴未艾, 可以预见, 今后会有更多的清钱研究成果涌现, 清钱研究的百花园中绚丽的春天将会到来。首笔者多年来对湖南清代货币作了初步探讨研究, 本书的宗旨是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 探讨湖南清代货币发展运行规律, 为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货币金融工作提借鉴, 但由于水平所限, 错误必所难免, 望专家读者赐教。本书得以完成, 得到了诸多钱币界朋友的热情帮助和支持, 在此深表谢意。

绪 论(1)
第一编 湖南清代的制钱与大钱
第一章 湖南清代制钱与大钱的鼓铸 (27)
 第一节 湖南清代的开局钱顺治通宝 (27)
 第二节 两度开局的康熙通宝 (34)
 第三节 宝南局初铸钱雍正通宝 (42)
 第四节 宝南局巅峰期的乾隆通宝 (47)
 第五节 宝南局不景气时的嘉庆通宝 (58)
 第六节 宝南局鼓铸严重滑坡中的道光通宝 (64)
 第七节 宝南局的咸丰大钱与制钱 (70)
 第八节 宝南局的试铸钱同治通宝 (75)
第九节 宝南局的关门制钱光绪通宝 (80)
 第十节 湖南清代鼓铸的作用和意义 (87)
第二章 湖南清代铸钱的管理、 生产与工匠境况(93)
 第一节 湖南清代铸钱的管理与稽私 (93)
 第二节 湖南清代钱局的铸钱生产 (104)
 第三节 湖南清代钱局工匠的境况 (112)
第三章 湖南清代铸钱总量的测估(119)
 第一节 依据文献记载测算湖南清代铸钱量 (119)
 第二节 湖南清代部分铸钱数量的估核 (125)
 第三节 湖南钱局清代铸造制钱的总量 (131)
第四章 湖南清代铸钱的原料(134)
 第一节 湖南清代铜的生产 (135)
 第二节 湖南清代铅的生产 (148)
 第三节 湖南清代锌的生产 (159)
 第四节 湖南清代锡的生产 (164)
 第五节 湖南清代铸钱耗用的铜锌铅锡数量 (168)
第五章 湖南清代铸钱的铸息(182)
 第一节 湖南钱局顺治、 康熙、 雍正三朝的铸息 (183)
 第二节 宝南局乾隆年间的铸息 (189)
 第三节 宝南局嘉庆年间的铸息 (199)
 第四节 宝南局道光、 咸丰、 同治、 光绪年间的铸息(204)
 第五节 铸息及矿税与湖南地方财政收入 (208)
第六章 湖南清代制钱的比较研究(218)
 第一节 顺治通宝的比较研究 (219)
 第二节 康熙通宝的比较研究 (221)
 第三节 雍正通宝的比较研究 (227)
 第四节 乾隆通宝的比较研究 (231)
 第五节 嘉庆通宝的比较研究 (237)
 第六节 道光通宝的比较研究 (242)
 第七节 咸丰通宝的比较研究 (247)
 第八节 同治通宝的比较研究 (252)
 第九节 光绪通宝的比较研究 (255)
第二编 湖南清代的银币和铜元
第七章 湖南清代的银币(263)
 第一节 湖南清代的民间银锭 (263)
 第二节 湖南清代官铸银锭 (273)
 第三节 湖南清代银元 (304)
第八章 湖南清代铜元(320)
 第一节 湖南清代铜元的制造 (320)
 第二节 湖南清代所铸铜元的版别 (334)
第三编 湖南清代的纸币
第九章 湖南清代的民间纸币(349)
 第一节 湖南清代民间纸钞的出现 (349)
 第二节 湖南清代民间纸币概述 (350)
第十章 湖南清代官局纸币(392)
 第一节 阜南官钱局发行的纸币 (392)
 第二节 湖南官钱局发行的纸币 (396)
 第三节 大清银行长沙分行发行的纸币 (417)
参考文献 (424)

清初康熙三年(1664), 湖南从湖广行省分离出来, 正式成为中国本部18行省之一。湖南省的单独建制, 其资源优势和经济地位很快就凸现出来。

在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上, 湖南有洞庭湖平原和诸多河谷盆地, 土质肥沃, 农业有发展的空间; 西南山区有丰富的有色金属及煤、 铁等矿藏, 制造业也有发展的前景。长江和洞庭湖水系构成境内便利的水路交通网络, 其中湘江水道是中原地区进入岭南、 沟通海外的重要通道, 沅江水道是东南沿海地区进入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湖南建省以后, 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全省的水稻亩产量很快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 成为产粮大省, 并已有大量的商品粮外销。同时, 湖南山区的经济作物如棉花、 苎蔴、 茶叶、 烟草、 蓝靛的生产也发展起来。湖南的有色金属铜、 铅、 锌、 锡和煤、 铁等矿藏得到了大量的开采, 在满足本省市场的同时, 逐步走向全国市场。在经济不断发展中, 湖南本省市场迅速开放, 大量的客籍商人和外地商品进入湖南内地, 市镇经济也有了普遍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适应的货币供应变得至关重要, 这也就是本书所研究的课题, 即清代湖南货币。

本书对湖南清代货币的研究, 尽可能地将湖南货币置于清代全国货币的大背景下, 考察湖南清代货币的制造、 发行、 流通、 购买力, 并综合分析湖南清代造币管理、 造币总量、 铸币原料、 铸币利润盈亏, 以及湖南铸币与同时期各省货币的比较等, 力图在整体上把握湖南清代货币的全貌, 探索其规律和利弊得失。

清代, 制钱与银两是政府的法定货币。全国制钱制造总的格局是实行中央与地方并举的政策, 中央设户部宝泉局、 工部宝源局于京城, 此两局铸币通常占全国铸币的五六成以上。各省则同时设有铸钱局, 形成一个分布全国各地的铸币网络。湖南的铸钱局, 就是清政府钱法网络中比较重要的一目。早在顺治四年(1647), 湖南常德即设局铸钱, 其后二百余年间, 湖南铸钱生产留下了一条清初设局、 乾隆时期鼎盛、 清末衰落的历史轨迹。

乾隆初年, 清廷在谋划全国的制钱鼓铸的过程中, 对湖南开矿铸钱就予以重视。此后, 湖南铜、 锌、 铅、 锡矿的开采迅速发展起来, 为本省铸钱局宝南局提供了必需的原料, 使已停炉10年的宝南局于乾隆八年(1743)复炉。由于铜、 铅等原料的迅速增加, 宝南局的铸钱规模不断扩大, 至乾隆二十六年(1761), 宝南局的铸钱生产达到高峰, 铸钱炉已由乾隆八年的5座递增至40座, 同时年铸钱量也增加到乾隆八年的8倍, 年铸钱量达19.2万余串, 约占当年全国铸钱总量的5.5%, 在全国同时期近20个省局合计铸币量中, 约占12%。

乾隆时期50余年间, 宝南局铸币生产稳定, 累计铸币约达400万串, 占湖南清代铸造制钱总量的6成以上。乾隆时期, 是湖南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 人口也有了大量的增长, 据统计从乾隆十八年至乾隆五十六年的38年间, 湖南全省人口由433万人增加到1630余万人, 增加量为原来的3.76倍。乾隆年间, 湖南本省铸币供应的充足, 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力是不言而喻的。清代后期, 湖南的铜、 锌、 铅、 锡的生产日渐衰落, 宝南局的铸币生产也处于奄奄一息之中。

晚清, 是中国传统货币制钱与银两并用, 并由传统铸币向机制银元、 铜元与纸币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 湖南较早地进入了制币的近代化。1895年陈宝箴任湖南巡抚, 推行新政, 创设湖南矿务总分各局, 兴办发电、 通讯、 内河轮船航运、 铁路、 机器制造等新兴民族工业, 同时创办新式金融事业。针对湖南货币严重缺乏, 市场上私铸劣钱充斥的情况, 首先重开已停炉30多年的宝南局, 增加湖南的货币供应。随后, 创设阜南官钱局, 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月开始营业, 发行印制精良的面值当一千文、 五百文制钱的纸钞。阜南官钱局发行全省通用的纸钞, 对全省货币趋于统一, 表现了一种向心力。该局的纸钞可十足兑换, 信誉良好, 为其后湖南官钱局的纸钞广为流通奠定了信誉基础。

阜南官钱局按西方近代银行方式营运, 大量吸收社会游资, 开展信贷业务。除发行本局纸钞外, 该局还发行宝南局所铸新制钱, 及湖南在湖北附铸的银元与本省铸银币, 这是湖南近代史上地方金融为发展本省经济、 支持改革维新事业的一个创举, 在全国也是独树一帜。

湖南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又设立了银元局, 引入西方造币机器, 制造二角、 一角、 五分的小银币, 很受商民欢迎。光绪二十八年(1902), 湖南设立了铜元局, 制造机制铜元, 至宣统元年(1909), 湖南铜元局已制造机制铜元892万余串, 比湖南清代200余年间制造的铜钱总量还要多。机制铜元的广为流通, 十几年间即取代了手工翻砂法制造的铜钱。光绪二十九年(1903), 湖南官钱局成立, 发行纸钞: 银两票、 银元票、 制钱票、 铜元票, 至清末该局及其后身大清银行长沙分行发行的湖南官钱局纸钞, 据民国初年湖南银行统计, 计有银两票211.3万余两、 银元票43.9万余元、 制钱票9.32万串、 铜元票699万余串, 湖南官钱局的纸钞逐渐流通全省。湖南货币的近代化, 在清末已基本完成。在这一货币近代化的进程中, 迅速增加了社会货币供应量, 对本省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另一方面, 由于机制铜元大铸与发行过量, 违背了货币发行的规律, 造成物价上涨, 影响人民生计, 对本省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又产生过负面的影响。

清代货币的研究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清钱不仅是数千年来中国传统货币的终结, 也是中国货币近代化的开端。近年来清代货币的整理研究不断有新的成果问世, 其中马飞海、 叶世昌等主编的《中国历代货币大系》中的清代纸币卷、 清代民国银锭银元铜元卷, 张志高主编的《元宝图录》, 石长有的《清代地方私帖图录》, 马定祥主编的《咸丰泉汇》, 戴建兵的《中国钱票》等, 都是清代货币整理研究的重要成果。清代货币的分省研究, 也陆续有新著问世。笔者多年来对湖南清代货币作了初步探讨, 本书得以完成, 得到了诸多钱币界朋友的热情帮助和支持, 在此深表谢意。本书中的缺点错误, 祈盼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成, 得到了诸多钱币界朋友的热情帮助和支持, 在此深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