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从硕士研究生毕业后, 时至今日, 从事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已经十余年了。在此期间, 我对这一知识领域经历了由不熟悉到逐渐熟悉, 由缺乏感情到逐渐喜欢的过程。我深深感到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博大精深和纷繁复杂, 并为这一文化瑰宝而自豪。但在当前的文学理论研究中, 也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往往从理论到理论, 高高在上, 独自言说, 少有文学问题的具体阐释和解析, 更无实践环节的锻炼。重视历史经典, 不注重当下。脱离实际, 难以解释现实生活中提出的一些问题, 也不能解释实际的文艺活动和审美体验, 导致传统的文学理论与现实渐行渐远, 其生命力正在日渐萎缩。为此我们试图寻找新的理论依据, 为传统的文学理论的研究进行一些尝试。
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认为, 文学观是冲突的产物, 没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文学观念, 任何文学观念都不是自然产生的, 而是处于一定空间位置的文学活动者建构的结果。因此, 从事文艺学研究和教学的人, 应该将文学观还原到其产生的文学场域、 文化场域和社会场域, 将经验分析与理论阐释结合起来, 解读其背后的社会实践内容, 不能将文学观念从其产生的“文学场”中抽取出来, 进行抽象的分析。
1996年10月,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在西安主办的会议上, 正式拉开了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序幕, 主张以中国古代文论为母体和本根, 吸收其精华, 同时深入研究西方文论和我国当代文学的创作实际, 联系现实社会生活, 以此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体系和文艺学教学方式。
基于以上认识, 本书试图在以下方面有所拓展。第一, 把当前的文艺作品植入对古代文论的阐释中。中国古代文论产生的时代语境是在遥远的过去, 相距于现在已越来越隔膜, 加之现在所处环境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 加大了对古代文论理解的难度。针对这一情况, 应有的放矢, 以当前的文艺作品植入对古代文论的阐释中, 缩短两者的距离, 加强亲近感, 以帮助对古代文论的理解。第二, 把古代文论的作用植入现实生活中。徐中玉先生说: “以纯粹研究为高, 以面向现实需要为与己无关, 笼统地反对这种研究的现代化, 缺乏理论研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 在研究中注意发展可以运用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明确目的性, 我认为都不应该被古代文论研究者以为可取。”因此, 应当不拘泥于历时与共时的区别, 努力打破学术与实用的界限, 使古代文学理论活在现实的生活中, 对当前的文艺生活发挥指导作用, 甚至可以来治疗当下文艺创作中的种种弊症。第三, 把古代文论与现当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相比较和衔接。“全球化时代, 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下, 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由于自身的文化借贷和文化入超而产生心理失衡”。[JP2]在这种心理失衡中, 有一个明显的论点: 强调去中国化, 特别是去中国古代文化。在这种论调的影响下, 必须对古代文论采用“激活”的方法, 使之与当前的理论相对接, 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用以指导现实和未来的文学发展, 从而找到自己的价值。第四, 对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个别问题, 进行较深入地研究, 以图能取得以点带面的效果。如中国古代小说的理论研究相对而言是比较薄弱的, 因此, 以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的史学尺度为题, 拓展研究其史学尺度的表现, 探析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理论的原因等。[
赵洪涛博士撰写了该书最后四章和第十四章的引言部分, 其余各章节皆由杨再喜完成。我们本来是怀着十分大胆和美好的愿望来写作此书的, 但在实际的过程中, 常常感到自己能力有限, 学识素养不足, 错漏之处也就难以避免。因此, 恳请方家们批评指正, 也望能理解我们这种尝试的精神。并且, 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众多先贤和时俊的文献资料, 有的还可能没有详尽地附录在参考文献中, 在此对所有关心和提供帮助的人谨表谢意。
杨再喜
2013年于湖南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