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年前的商朝, 我们的先人还在农业和手工业时代, 他们除了能制造出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和巧夺天工的玉石器外, 还有用网罟捕捉鸟兽鱼鳖的高超技能, 于是有人把一个象形字“网”刻在了龟甲上。几百年后到了周朝, 随着医学的发展, 本意为棉花絮的“络”字被借用来指穿行于肌肉深处的血管系统。没有人会估计到, 这两个字的组合会成为今天在各领域中都是使用频度最高的词之一。被简称为“网络”进而进一步简称为“网”的计算机网络, 已经植入到我们工作、 学习和生活的所有方面, 如果哪一天由于某种原因无法上网, 那一天就会使人觉得空落落的极不适应: 很多事不知道, 很多人找不着, 很多活干不成。
蒸汽机、 电力、 无线电的使用, 人类历史每一场重大的生产技术革命对教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计算机网络应用也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深刻的生产技术革命, 它不仅仅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 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观念——包括教和学的观念的变革。计算机网络应用促使教育观念发生的变革应该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终身教育, 一个是个性化教育, 合起来说, 就是实现公众的个性化终身教育。这是校园教育难以做到的, 因此可以说是网络教育使传统教育发生了质的飞跃。网络教育因其教与学的非实时性、 学习资源的海量性与多媒体性、 学习终端设备多样性、 不受地域限制的交互性等特点, 具备了实现对公众的个性化终身教育的能力, 也就是变革传统教育观念的能力。
任何变革从出现到成熟都需要时间, 尤其需要蜕变的机会。就如电影刚出现的时候只是对舞台戏剧进行“活动照相术”记录, 直至“蒙太奇”(即镜头影像再创作技术)出现后, 才成为有独立特色的艺术形式, 把剧院观众拉到了电影院。电视刚出现的时候, 除了新闻也是只转播电影片, 直到推出实时节目、 系列节目、 娱乐节目等电影不可能表现的节目后, 才把观众从电影院拉到电视机前。网络教育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网络教育将是一场长期的教育革命。
当前, 网络教育还是初创期, 其中还有不少问题, 究其根本原因, 不是设备落后, 也不是技术落后, 而是观念落后。网络教育正在寻找自己的“蒙太奇”, 正在探索自己为公众的个性化终身教育服务的新途径, 包括新的人才观、 新的教育质量观、 新的学习观、 新的讲授观, 等等。最理想的网络教育模式是泛在学习, 又称为普适学习, 这是一种普遍的、 无所不在的学习, 是不同年龄段、 不同职业、 不同背景和需要的学习者自己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 学习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才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 即通过传承文化来开发人的潜能, 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 改善并美化人们的生活, 并通过创造文明以推动社会进步。
实现这种变革, 需要教与学双方的共同努力。学校网络教育应当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服务, 而不是将传统的校园课堂简单地“移植”到电脑屏幕上去; 学生也应当努力树立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自觉参与网络教育, 而不是把校园教育单向地“移植”到家中来。这两个方面哪一个都不能缺少。我们有一起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的机会, 是很荣幸的事情。我们已经看到, 这个变革的步伐正在加快, 例如高水平高质量的公开课正在大批开发之中, “教育超市”、 “学分银行”等正从概念步入实践, 多种网络终端进一步普及, 公众的网络应用水平迅速提升。
本书内容分为网络教育介绍和网络学习介绍两个部分, 前者侧重于观念方面的讨论, 集中在第一章中, 在其余各章中有所穿插, 后者则侧重于方法(主要是网络学历教育)方面的讨论, 分见于各具体章目中。观念指导方法, 方法体现观念, 两者是思与为、 知与行的关系, 它们之间没有楚河汉界。
要谈网络教育, 就不可能不论及校园教育, 有时需要进行一些两者之间的比较, 目的是要说明某些问题, 而不是评判谁对谁错、 孰是孰非。网络教育和校园教育的教育使命和教育对象都不相同, 没有平行的可比性, 却又都是人类教育的极其重要的形式。它们一个是密林中的虎, 一个是旷原上的狮, 一方面, 作为种群它们各有自己的生活领地和生存策略, 另一方面, 它们又都在生物链的最顶端控制着生命大系统的平衡、 稳定与进化。网络教育和校园教育谁也不否定谁, 谁也代替不了谁, 谁要越俎代庖, 结果只能是帮蝶破茧。所以, 两者都应该坚持自身的特色, 相互取长补短, 和谐、 健康地在学习型社会的大环境中互惠共生。
本书的出发点是讨论, 所以就不是用户指南(尽管书中有针对学习平台的部分操作介绍), 不是文件汇编(尽管书中有学校的管理规章附录), 不是研究论文(尽管提到一些国外的情况), 也不是通常概念中的教科书(尽管也以章节排版), 读者会发现本书有些“发散”的、 与主题“无关”的、 可讨论的内容。这些内容, 很可能是一处精华, 也可能是一道瑕疵, 请读者评判。如果被认为是精华, 我们自然会受到鼓舞而继续探索, 细心雕琢; 如果被视为是瑕疵, 我们也会虚心听取批评, 认真完善。我们希望本书不仅仅对学生参加网络学历教育有所帮助, 更希望对树立终身学习思想有所启发。本书不涉及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方面的介绍, 有关这些方面的内容, 读者可以阅读专门的书籍。
本书由曹中一担任主审, 范太华担任主编, 陈峥滢担任副主编。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范太华、 陈峥滢、 余社平、 朱颖、 何芳、 彭健俐、 杨静。中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其他老师为本书的编写也做了许多工作, 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