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中心
图书中心
新书推荐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图书中心 -> 新书推荐 -> 正文
重新发现乡村教师
  • 【作者】:唐松林
  • 【出版时间】:2013-04-01
  • 【字 数】:257(千字)
  • 【定 价】:¥30(元)
  • 【出 版 社】:中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487-0811-7
  • 【页 码】:208(页)
  • 【开 本】:小16开
第1章 导 论(1)
1.1 选题动机 (1)
1.1.1 超越教育学视角研究乡村教师 (2)
1.1.2 立于当下时空定义乡村教师 (3)
1.1.3 尊重精神自治发现乡村教师 (4)
1.1.4 重新审视真相与正义发展乡村教师 (5)
1.2 选题意义 (6)
1.2.1 唤醒乡村教师的自治意识 (7)
1.2.2 重估并发挥乡村教师的公共性质 (7)
1.2.3 更新乡村教师的治理理念 (8)
1.3 研究的内容 (8)
1.3.1 本研究采用的理论工具 (9)
1.3.2 乡村教师的生存肖像描述 (9)
1.3.3 乡村教师的“边缘”问题分析 (9)
1.3.4 重新发现乡村教师的对策分析 (10)
1.4 思想方法与技术路线 (11)
1.4.1 思想方法 (11)
1.4.2 技术路线 (12)
第2章 文献综述(15)
2.1 教育学的视角 (15)
2.1.1 师范院校改善型 (15)
2.1.2 中小学校改善型 (17)
2.1.3 一体化改善型 (19)
2.2 管理学的视角 (21)
2.2.1 关于乡村教师发展面临的诸问题 (21)
2.2.2 关于乡村教师发展面临诸问题的对策 (24)
2.3 关于以上两种研究视角的评价 (26)
2.3.1 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26)
2.3.2 忽视了城乡教师之间的差别 (27)
2.3.3 遮蔽了乡村教师的生命性质 (28)
2.4 聚焦生命: 第三种视角的建立 (29)
2.4.1 聚焦乡村教师的原始能量 (29
2.4.2 聚焦乡村教师的生存环境 (30)
2.4.3 聚焦乡村教师的历史与经验 (31)
第3章 分析工具: 乡村教师是一个生命的存在(33)
3.1 乡村教师是一个自然关系的存在 (33)
3.2 乡村教师是一个历史关系的存在 (34)
3.3 乡村教师是一个内在冲动的存在 (36)
3.4 乡村教师是一个精神自治的存在 (38)
第4章 乡村教师肖像: 基于访谈的分析(41)
4.1 访谈目的 (41)
4.2 访谈假设 (42)
4.3 访谈过程与方法 (42)
4.4 访谈者与被访谈者 (43)
4.5 访谈结果 (46)
4.5.1 乡村教师职业的自我认知 (46)
4.5.2 乡村教师的职业动机和职业准入 (52)
4.5.3 乡村教师的教学与生存背景 (59)
4.5.4 乡村教师的教学理念与经验 (66)
4.5.5 乡村教师的职业培训 (74)
4.5.6 乡村教师的业余生活 (82)
第5章 乡村教师是如何走向“边缘”的: 历史的视角(90)
5.1 我国教师现代化的觉醒 (90)
5.2 村落中的文化精英: 中国乡村教师的美好回忆(95)
5.3 民办教师: 乡土中国的“民教民”教师形态及消失(99)
5.4 民办教师的现代性与乡土性反思 (104)
第6章 乡村教师是如何走向“边缘”的: 语境的视角 (108)
6.1 “城市—现代”语境中的乡村教师: 低素质者 (108)
6.2 “乡土—历史”语境中的乡村教师: 高素质者 (111)
第7章 乡村教师是如何走向“边缘”的: 知识与权力的视角(114)
7.1 客观知识的魔力效应 (114)
7.2 知识生产机制的不对称性 (115)
7.3 知识话语权力的不平等性 (116)
7.4 “他者”对乡村教师的偏见与藐视 (117)
7.5 乡村教师对“他者”的依附 (117)
7.6 乡村教师与乡土母体文化的疏离 (118)
第8章 乡村教师是如何走向“边缘”的: 公共性的视角(120)
8.1 专业性与公共性的统一: 乡村教师作为知识分子(120)
8.2 公共性与专业性双重失落: 现代乡村教师的尴尬(122)
第9章 背景方法: 重新发现乡村教师(125)
9.1 寻找两种语境的交汇点 (126)
9.2 实现两种知识的对话 (128)
9.3 专业性与公共性的互融 (131)
9.4 教育效用与社会效用并重 (132)
第10章 回归内心: 重新发现乡村教师(136)
10.1 回归内心: 乡村教师的重要生命形式 (136)
10.2 回归内心: 乡村教师悟真启智的教学生活 (138)
10.3 背叛生命: 乡村教师无法回归内心的原因 (140)
10.4 笃守虚静: 乡村教师回归内心的途径 (142)
第11章 公共意识: 重新发现乡村教师(146)
11.1 文化责任: 乡村教师的公共性质 (146)
11.2 现代公民: 乡村教师的目标追求 (148)
11.3 整合性文化: 乡村教师的价值取向 (150)
11.4 生命潜能与生活形式: 乡村教师劳动的内容关照(151)
11.5 知识—环境—反思: 乡村教师的方法选择 (153)
第12章 教学社区: 重新发现乡村教师 (155)
12.1 乡村教师联结乡土的组织形式: 教学社区(155)
12.2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学社区建设的核心力量 (157)
12.3 乡村教师主导教学社区的意义: 克服知识贫困(159)
12.4 乡村教师与乡土中国如何互动: 教学社区的理想(161)
12.5 教学社区的建构: 以乡村教师为主导 (162)
第13章 生态园式治理: 重新发现乡村教师(66)
13.1 政府应该如何看待乡村教师 (166)
13.1.1 教育生态园:乡村教师的生存现场 (166)
13.1.2 有闲阶级: 政府如何看待乡村教师 (167)
13.2 政府对待乡村教师的措施 (168)
13.2.1 厚生 (168)
13.2.2 包容 (169)
3.2.3 立法 (170)
后记(173)
参考文献(176)

唐松林对农村教师有一股宗教般的情怀与执着, 先后主持了与农村教师相关的一系列课题研究, 到西北农村、 东部农村与中部农村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 积累了丰富的感受和经验。 2004年以《中国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2005年出版的著作《中国农村教师发展研究》在全国同行中有一定影响。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重新发现乡村教师》专著, 可谓作者长期对乡村教师关注、 研究的感悟与沉淀的结晶。

作者变换了以往教育学或管理学的视角, 摆脱了人云亦云的束缚, 以生命之学, 反思乡村教师的教育生命, 唤醒乡村的主体意识与精神自治。作者引用狄尔泰的一段论述: “生命是丰满的, 多样的, 是个人经验的种种相互关系。在它基本的质料上, 生命与历史是一回事。历史由在最不同的关系中一切种类的生命组成。历史只是从整个人类的角度把握的生命, 它构成了一种整体关系。”作者认为乡村教师的生命只能在乡村教师的历史关系与经验中延续存在, 离开了自己的历史与经验, 乡村教师的生命不复存在。

“山中的早晨、 雨后的蓝天、 恍惚的心境, 这些梦幻的自然气息、 那种脚踩大地、 清静无为、 怀抱沉思、 富于灵动的生命意识”, 才是乡村教师发展真正可以依赖的教育与人文资本。然而, 长期的现代文明使乡村教师的主体性与教育的整体感在他们的灵魂中逐渐消失, 进入了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现代性制度体系之中。正如作者访谈所发现的: 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能胜任教学, 但普遍对教育改革缺乏自信, 对当前课程改革难以适应。在选择教师职业时, 他们深感存在严重的“被选择”, 对于城乡教师发展的不均衡反应强烈, 其知识分子身份与社会地位正在受到挑战。他们很少考虑自己的自然环境、 历史条件与乡土文化优势, 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教学一直是为升学的目的而展开, 游离于课程开发与科学研究领域之外。他们怀有教育与社会改革的见解但无话语权, 也缺乏他们发表言论与施展才华的舞台。培训没有关注教师自我修养、 合作研究与自学过程等领域; 专业化使他们远离了自己的劳动场景与休闲生活。闲暇没有成为他们专业发展的要素, 情感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这些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农村学校与乡土文化的归属感。

针对乡村教师发展的种种问题, 笔者提供了一个“内修于己、 外王于世”的策略。就“内修于己”而言, 作者提出了“回归内心”与“精神自治”思路。 “外塑”性质的现代化与专业化, 似乎成为一种学术与知识权力。这种学术与知识的权力, 一直束缚着乡村教师的主体意识与精神自治, 始终不是乡村教师发展的正途。忙碌的生活与程序式的工作任务, 剥夺了乡村教师的思考时间与闲暇生活, 他们像一台永无休止的工作机器, 很少甚至无法思考生命的意义。乡村教师的精神自治, 要求乡村教师应该活在自己的信念之中, 活在自己的历史之中, 活在自己的经验之中, 活在自己的体验之中。

就“外王于世”而言, 无论是专业发展还是乡土建设, 均应该发掘乡村教师之精神潜力、 既彰显自身之独特性质, 又联结时代之普遍精神。在乡村培养现代公民、 在乡村营造现代环境, 实现乡村绵绵文化之承续与现代前沿文明之融通, 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统一。然而, 虽然许多教师出于对乡土教育工作的热爱, 对于乡土文化的继承与运用拥有一定的激情, 对教材领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创造, 但由于高考体制的镣铐而难以有用武之地。学校在高墙以内, 与周围的社会难以发生关系。田园风光很少有人将其作为真正的教育资源。所以, 乡村教师的发展, 不仅要回归内心、 精神自治, 而且要依赖乡土、 尊重历史, 才是有效的、 也才是道德的。

本书中作者表达的是对生命价值之肯定, 即肯定主体精神与环境关系之价值, 守住乡村教师生命、 生存环境的整体宇宙之本源。在当前如火如荼的乡村城市化运动中, 如何开辟乡村教师发展的新形式, 是当下乡村教师发展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怎样使乡村教师回归自我修炼, 服务乡土中国, 这正是作者为重新发现乡村教师提供的真知灼见与深思洞见。与其说, 作者试图表达的是乡村教师的生存现状、 趋势与对策, 不如说它传达的是一种教育理想, 一种理想的知识分子人格, 一种理想的乡村教师生存状态, 一种理想的城乡和谐的中国教育图景。

谢安邦

2013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