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中心
图书中心
新书推荐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图书中心 -> 新书推荐 -> 正文
汽车使用安全技术
  • 【作者】:罗子华 李卫
  • 【出版时间】:2013-01
  • 【字 数】:366(千字)
  • 【定 价】:¥32(元)
  • 【出 版 社】:中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487-0733-2
  • 【页 码】:(页)
  • 【开 本】:16开

本书依据中国现代道路交通实际情况,结合交通、汽车、机械、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从驾驶人的安全和汽车的安全两大方面着手,详细阐述了汽车使用安全方面的相关技术知识。主要内容有机动车驾驶感知基础,驾驶疲劳、饮酒与行车安全,驾驶员的个性差异与行车安全,驾驶员生理健康与行车安全,汽车主动安全技术,汽车被动安全技术,汽车安全检测,高速公路汽车使用安全,汽车安全与维护等。

本书可供本、专科院校师生教学及自学使用,也可供从事交通运输业的管理人员,汽车驾驶员学习使用。

第一章绪论(1)
 第一节道路交通安全概况(1)
第二节交通事故的特点(2)
第三节交通事故的原因(2)
第四节汽车安全技术与道路交通安全(5)
第二章机动车驾驶员感知基础(8)
 第一节驾驶员的视觉特性(8)
第二节驾驶员其他感知觉及影响(15)
 第三节驾驶员信息处理(21)
第四节驾驶员反应特性(26)
第三章驾驶疲劳、饮酒与行车安全(30)
 第一节驾驶疲劳与行车安全(30)
第二节饮酒与行车安全(34)
第四章驾驶员的个性差异与行车安全(40)
 第一节个性倾向性与行车安全(40)
第二节个性心理特征与行车安全(42)
 第三节驾驶适应性检测(45)
第五章驾驶员生理健康与行车安全(49)
 第一节概述(49)
第二节驾驶员的生理健康要求(52)
第三节驾驶工作的职业病(55)
第四节驾驶员用药与行车安全(62)
第六章汽车主动安全技术(68)
 第一节汽车结构设计与信息性(68)
第二节汽车稳定性和可靠性(84)
第三节汽车平顺性与舒适性(96)
第四节汽车动力性与通过性(105)
第五节电子控制与驾驶辅助系统(108)
 第六节汽车轮胎与安全行驶(115)
第七章汽车被动安全技术(129)
 第一节汽车被动安全性的评价(129)
第二节外部被动安全技术(132)
第三节内部被动安全技术(137)
第四节汽车防火和人员自救安全技术(149)
第八章汽车安全检测(156)
 第一节汽车安全检测概述(156)
第二节汽车外观检测(158)
第三节汽车制动性能的检测(166)
第四节车轮定位与侧滑量的检测(172)
第五节汽车排放污染物检测(182)
第六节汽车噪声检测(189)
第七节汽车车速表的检测(195)
第八节汽车前照灯的检测(199)
第九章高速公路汽车使用安全(202)
 第一节高速公路车辆行驶特点(202)
第二节高速公路行驶车辆性能的变化(203)
第三节高速公路行车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205)
第十章汽车安全与维护(208)
 第一节概述(208)
第二节汽车日常维护(209)
第三节汽车一级维护(211)
第四节汽车的二级维护(219)
第五节汽车的季节性维护(222)
第六节汽车走合期维护与安全(225)
第七节汽车常用运行材料安全选用(227)
第八节汽车火灾的成因及预防(231)
第九节汽车故障应急处理与检查(233)
参考文献(235)

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数已经超过了8.2万公里,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0578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228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7872万辆,私人轿车保有量4322万辆。道路客货运输能力迅速提升,家用轿车普及率也在不断增加,导致交通事故一直居高不下,交通事故已成为“世界第一害”,而中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汽车使用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多,交通事故率也节节攀升,汽车使用安全性逐渐成为消费者所关注的主要话题。在现代道路交通条件下,减少交通事故,安全合理地使用汽车这一现代交通工具,成为每一位汽车驾驶者和全社会的迫切要求。为满足此需要,除了加速道路建设外,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一是要加强科学交通管理,二是要对驾驶员进行安全行车教育,这正是编写此书的目的。本书依照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要求,以及当代道路交通与汽车产业的发展,结合驾驶人的行车安全和汽车的安全两大方面,详细阐述了汽车使用安全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全书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注重了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结合。 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尤丽刚(第一、二、三章)、罗子华(第四、五、九章)、李卫(第六、七、八章)、刘宝杰(第十章)、 刘滔(第三、 四章部分内容)。全书由罗子华统稿,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许多文献及同类教材和其他书籍,并在某些部分引用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成果资料,谨在此深表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贻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