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中心
图书中心
新书推荐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图书中心 -> 新书推荐 -> 正文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 【作者】:胡成武,胡泽豪
  • 【出版时间】:2012-07
  • 【字 数】:628(千字)
  • 【定 价】:¥48.00(元)
  • 【出 版 社】:中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487-0248-1
  • 【页 码】:(页)
  • 【开 本】:16开
本书在介绍冲压成形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重点介绍了冲裁、 弯曲、 拉深及成形等基本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方法, 并对应用日益广泛的级进模具设计和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进行了专门介绍, 还对冲压加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新成果、 新工艺作了简要阐述。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机械类、 材料工程类专业本科及专科教材, 也可供从事金属板料塑性成形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工作人员参考。

第1章 绪论………………………………(1)

1.1 冲压技术的概念、 特点及应用………………………………(1)

1.1.1 冲压技术的概念………………………………(1)

1.1.2 冲压技术的特点及应用………………………………(1)

1.2 冲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

1.2.1 冲压技术的现状………………………………(2)

1.2.2 冲压技术的发展趋势………………………………(2)

1.3 冲压基本工序分类………………………………(4)

1.4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与要求………………………………(8)

习题与思考………………………………(8)

第2章 冲压变形基础………………………………(9)

2.1 金属塑性变形理论基础………………………………(9)

2.1.1 塑性及塑性变形的概念………………………………(9)

2.1.2 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9)

2.1.3 金属塑性变形对组织的影响………………………………(11)

2.1.4 影响金属塑性和变形抗力的主要因素………………………………(13)

2.2 塑性变形的力学基础………………………………(13)

2.2.1 点的应力状态与应变状态………………………………(13)

2.2.2 塑性条件………………………………(24)

2.2.3 塑性变形时的应力与应变的关系………………………………(26)

2.3 金属塑性变形的基本规律………………………………(28)

2.3.1 塑性变形时的体积不变定律………………………………(28)

2.3.2 最小阻力定律………………………………(28)

2.3.3 加工硬化与硬化曲线………………………………(29)

2.3.4 卸载弹性恢复规律和反向加载软化现象………………………………(30)

2.4 板料的冲压成形性能………………………………(30)

2.4.1 板料冲压成形性能………………………………(30)

2.4.2 板料冲压成形性能指标及其实验测定………………………………(31)

2.4.3 板料成形极限图及其应用………………………………(35)

2.4.4 常用冲压材料及选用原则………………………………(36)

2.5 冲压设备………………………………(37)

2.5.1 主要冲压设备的种类………………………………(37)

2.5.2 主要冲压设备简介………………………………(37)

2.5.3 冲压设备的选用原则………………………………(40)

2.5.4 板材加工的其他设备简介………………………………(40)

习题与思考………………………………(42)

第3章 冲裁工艺及冲裁模具设计………………………………(43)

3.1 冲裁过程与冲裁件质量………………………………(43)

3.1.1 冲裁变形过程………………………………(43)

3.1.2 冲裁件质量及断面分析………………………………(45)

3.2 冲裁模间隙………………………………(46)

3.2.1 间隙的概念………………………………(46)

3.2.2 冲裁间隙的重要性………………………………(46)

3.2.3 冲裁间隙的确定………………………………(48)

3.3 凸模与凹模刃口尺寸的确定………………………………(51)

3.3.1 凸模与凹模刃口尺寸的确定原则………………………………(51)

3.3.2 凸模与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方法………………………………(52)

3.4 冲裁件的工艺性………………………………(56)

3.4.1 冲裁件的结构工艺性………………………………(56)

3.4.2 冲裁件的精度和断面粗糙度………………………………(58)

3.5 排样………………………………(59)

3.5.1 冲裁排样………………………………(59)

3.5.2 排样方法………………………………(59)

3.5.3 搭边………………………………(61)

3.5.4 条料宽度与材料利用率………………………………(62)

3.6 冲裁工艺力及压力中心的计算 ………………………………(64)

3.6.1 冲裁工艺力的计算………………………………(64)

3.6.2 压力机标称压力的确定………………………………(66)

3.6.3 降低冲裁力的措施………………………………(66)

3.6.4 模具压力中心的确定………………………………(67)

3.7 冲裁模的典型结构分析………………………………(69)

3.7.1 冲裁模分类………………………………(69)

3.7.2 单工序冲裁模………………………………(69)

3.7.3 级进模………………………………(74)

3.7.4 复合模结构分析………………………………(77)

3.8 冲裁模零部件设计………………………………(80)

3.8.1 模具零件的分类………………………………(80)

3.8.2 工作零件………………………………(81)

3.8.3 定位零件………………………………(92)

3.8.4 卸料零件………………………………(101)

3.8.5 模架及其组成零件………………………………(110)

3.8.6 其他零件………………………………(114)

3.8.7 冲模零件常见材料及热处理要求………………………………(117)

3.9 精密冲裁………………………………(119)

3.9.1 精密冲裁的原理及特点………………………………(119)

3.9.2 其他精密冲裁的方法………………………………(121)

3.10 冲裁加工中常见的质量与技术问题及其解决措施………………………………(124)

3.10.1 冲裁件质量缺陷形成的原因及解决措施………………………………(124)

3.10.2 冲小孔凸模折断的原因及解决措施………………………………(126)

3.10.3 凸模易脱落的原因及解决措施………………………………(127)

3.10.4 推件顶件困难的原因和解决措施………………………………(127)

3.10.5 冲裁窄长槽及窄长臂零件的方法………………………………(130)

习题与思考………………………………(130)

第4章 弯曲工艺及模具设计………………………………(132)

4.1 弯曲变形分析………………………………(133)

4.1.1 弯曲变形过程及特点………………………………(133)

4.1.2 弯曲变形时的应力与应变………………………………(134)

4.2 弯曲件坯料尺寸的确定………………………………(135)

4.2.1 弯曲应变中性层位置的确定………………………………(136)

4.2.2 弯曲件毛坯尺寸计算………………………………(137)

4.3 宽板弯曲时的应力与应力中性层………………………………(138)

4.3.1 无硬化板材的全塑性弯曲………………………………(138)

4.3.2 硬化板材的全塑性弯曲………………………………(140)

4.4 弯曲力矩和弯曲力………………………………(141)

4.4.1 弯曲力矩………………………………(141)

4.4.2 弯曲力………………………………(143)

4.5 弯曲件的回弹变形………………………………(144)

4.5.1 影响回弹的因素………………………………(144)

4.5.2 弯曲回弹值的确定………………………………(145)

4.5.3 减小回弹变形的措施………………………………(146)

4.6 弯曲件的工艺性………………………………(148)

4.6.1 弯曲件的材料………………………………(148)

4.6.2 弯曲件的结构与尺寸………………………………(148)

4.6.3 弯曲件精度………………………………(151)

4.7 弯曲工序及弯曲模………………………………(153)

4.7.1 弯曲件的工序安排………………………………(153)

4.7.2 弯曲模的典型结构………………………………(154)

4.8 弯曲成形中常见质量与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159)

4.8.1 弯曲回弹及减小弯曲回弹的方法………………………………(159)

4.8.2 弯裂及其控制………………………………(159)

4.8.3 偏移及其控制………………………………(161)

4.8.4 翘曲与剖面畸变………………………………(162)

习题与思考………………………………(163)

第5章 拉深………………………………(164)

5.1 拉深变形过程分析………………………………(164)

5.1.1 拉深变形过程及特点………………………………(164)

5.1.2 拉深过程中坯料内的应力与应变状态………………………………(166)

5.2 拉深件的工艺性………………………………(171)

5.2.1 拉深件的形状、 尺寸及精度………………………………(171)

5.2.2 拉深件的材料………………………………(173)

5.3 旋转体拉深件坯料尺寸的确定………………………………(174)

5.3.1 坯料形状和尺寸确定的原则………………………………(174)

5.3.2 简单旋转体拉深件坯料尺寸的确定………………………………(174)

5.3.3 复杂旋转体拉深件坯料尺寸的确定………………………………(175)

5.4 圆筒形件的拉深工艺计算………………………………(176)

5.4.1 圆筒形件的拉深系数及板料的极限拉深系数………………………………(176)

5.4.2 圆筒形件的拉深次数与工序尺寸的计算………………………………(178)

5.5 圆筒形件的拉深力、 压料力与压料装置………………………………(185)

5.5.1 拉深力的确定………………………………(185)

5.5.2 压料力的确定………………………………(186)

5.5.3 压料装置………………………………(187)

5.5.4 拉深压力机标称压力及拉深功的确定………………………………(189)

5.6 非圆筒形状零件的拉深………………………………(190)

5.6.1 阶梯圆筒形件的拉深………………………………(190)

5.6.2 球形件的拉深………………………………(190)

5.6.3 抛物线形件的拉深………………………………(194)

5.6.4 锥形件的拉深………………………………(194)

5.6.5 盒形件的拉深………………………………(196)

5.7 拉深工艺的辅助工序………………………………(202)

5.7.1 润滑………………………………(203)

5.7.2 热处理………………………………(203)

5.7.3 酸洗………………………………(203)

5.8 拉深模设计………………………………(203)

5.8.1 拉深模的分类及典型结构………………………………(203)

5.8.2 拉深模工作零件的设计………………………………(206)

5.9 拉深成形中常见的质量与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209)

5.9.1 拉深裂纹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措施………………………………(209)

5.9.2 防止拉深起皱的方法………………………………(210)

5.9.3 球形件的拉深皱纹及其防止措施………………………………(211)

5.9.4 盒形件拉深时的侧壁回弹………………………………(212)

5.9.5 盒形件侧壁凹陷………………………………(212)

5.9.6 拉深件底部鼓起或塌陷………………………………(213)

5.9.7 拉深模的磨损问题………………………………(213)

5.9.8 拉深时的摩擦高温黏结………………………………(214)

5.9.9 浅盒形件拉深出现的问题………………………………(215)

5.9.10 不锈钢的拉深问题………………………………(216)

习题与思考………………………………(218)

第6章 局部成形………………………………(219)

6.1 翻边………………………………(219)

6.1.1 翻孔 ………………………………(220)

6.1.2 翻边………………………………(224)

6.1.3 翻孔翻边模的结构………………………………(225)

6.2 胀形………………………………(226)

6.2.1 胀形的变形特点………………………………(227)

6.2.2 胀形方法………………………………(227)

6.3 缩口………………………………(229)

6.3.1 缩口变形特点及变形程度………………………………(230)

6.3.2 缩口工艺计算………………………………(230)

6.3.3 缩口模结构………………………………(232)

6.4 校平与整形………………………………(233)

6.4.1 平板毛坯的校平………………………………(233)

6.4.2 成形工序件的整形………………………………(233)

习题与思考………………………………(234)

第7章 多工位级进模设计………………………………(235)

7.1 概述………………………………(235)

7.2 多工位级进模的排样图设计………………………………(236)

7.2.1 排样设计原则………………………………(236)

7.2.2 工序的确定与排序………………………………(237)

7.2.3 载体设计………………………………(241)

7.2.4 分段切除余料的连接方式………………………………(244)

7.2.5 步距与定位方式………………………………(248)

7.2.6 侧刃和导正销孔位置的安排………………………………(259)

7.3 多工位连续拉深级进模排样设计和工艺计算………………………………(261)

7.3.1 拉深系数和相对拉深高度………………………………(263)

7.3.2 料宽和步距………………………………(265)

7.3.3 带料连续拉深工艺计算………………………………(266)

7.4 多工位级进模零、 部件设计………………………………(270)

7.4.1 工作零件………………………………(271)

7.4.2 卸料装置………………………………(274)

7.4.3 导料装置………………………………(277)

7.4.4 自动监测和保护装置………………………………(280)

7.4.5 多工位级进模设计实例………………………………(283)

习题与思考………………………………(296)

第8章 冲压工艺规程的制定………………………………(298)

8.1 制订冲压工艺规程的程序 ………………………………(298)

8.1.1 设计前的准备工作………………………………(298)

8.1.2 分析冲压件的工艺性………………………………(298)

8.1.3 确定冲压工艺方案………………………………(303)

8.1.4 初步确定各工序模具的结构形式………………………………(307)

8.1.5 进行必要的工艺计算………………………………(307)

8.1.6 选择冲压设备………………………………(308)

8.1.7 填写工艺过程卡、 编写模具设计任务书………………………………(308)

8.2 编制冲压工艺规程的实例 ………………………………(309)

8.2.1 作好必要的资料准备………………………………(309)

8.2.2 分析冲压件的工艺性………………………………(310)

8.2.3 确定工艺方案………………………………(310)

8.2.4 确定模具类型及结构形式………………………………(313)

8.2.5 其他工艺计算………………………………(314)

8.2.6 选择冲压设备………………………………(314)

8.2.7 填写冲压工艺过程卡………………………………(314)

习题与思考………………………………(315)

第9章 汽车覆盖件成形技术………………………………(316)

9.1 概述………………………………(316)

9.1.1 汽车覆盖件的定义………………………………(316)

9.1.2 覆盖件成形的特点………………………………(316)

9.1.3 对覆盖件的要求………………………………(317)

9.1.4 覆盖件的工艺分类………………………………(318)

9.2 覆盖件拉深成形模具设计………………………………(318)

9.2.1 拉深件的拉深方向………………………………(318)

9.2.2 工艺补充部分设计………………………………(321)

9.2.3 压料面形状的确定………………………………(323)

9.2.4 工艺孔及工艺切口………………………………(326)

9.2.5 导向………………………………(326)

9.2.6 拉深筋确定………………………………(329)

9.2.7 拉深件定位………………………………(332)

9.2.8 通气孔………………………………(332)

9.3 覆盖件切边模设计………………………………(333)

9.3.1 切边模的分类………………………………(333)

9.3.2 设计切边模应考虑的问题………………………………(333)

9.3.3 切边刃口的结构形式………………………………(339)

9.3.4 废料刀………………………………(341)

9.3.5 典型零件工艺实例………………………………(344)

习题与思考………………………………(348)

第10章 冷挤压工艺与模具设计………………………………(349)

10.1 冷挤压工艺………………………………(349)

10.1.1 冷挤压的概念与分类………………………………(349)

10.1.2 冷挤压的特点………………………………(351)

10.1.3 冷挤压的主要技术问题………………………………(352)

10.1.4 冷挤压件常用材料………………………………(352)

10.1.5 冷挤压毛坯的制备与处理………………………………(354)

10.2 冷挤压变形程度………………………………(355)

10.2.1 变形程度的表示方法………………………………(355)

10.2.2 许用变形程度………………………………(357)

10.2.3 冷挤压变形力的计算………………………………(359)

10.3 冷挤压模具设计………………………………(366)

10.3.1 冷挤压模具的特点………………………………(366)

10.3.2 冷挤压模具的设计要求………………………………(366)

10.3.3 冷挤压凸、 凹模工作部分零件设计………………………………(367)

10.4 冷挤压模的典型结构………………………………(375)

10.4.1 正挤压模………………………………(375)

10.4.2 反挤压模………………………………(375)

10.4.3 复合挤压模………………………………(377)

10.4.4 冷挤压压力机的选用………………………………(378)

习题与思考………………………………(378)

第11章 板料特种成形技术………………………………(379)

11.1 爆炸成形………………………………(379)

11.2 电磁成形………………………………(380)

11.3 无模多点成形………………………………(381)

11.4 板料数控渐进成形………………………………(383)

11.5 板料的液压成形………………………………(384)

11.6 超塑性成形………………………………(385)

习题与思考………………………………(386)

参考文献………………………………(387)

本书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的需要, 为适应近年来冲压加工技术日益广泛应用的形势, 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而编写的。

“冲压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是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必修专业课程, 本书在编写中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基础性。在论述各种冲压工序方法时, 注重讲清基本原理、 变形过程、 基本工艺知识和工艺特点。选材比较考究, 文字力求浅显易懂, 内容详略得当、 循序渐进。

(2)实践性。为尽量贴近实际, 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书中就冲压加工中常见的质量与技术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进行了专门介绍, 并在冲裁、 弯曲、 拉深等内容之后配有若干习题。

(4)系统性。本书对金属塑性成形原理、 常用冲压设备、 常用板料、 冲压辅助工序等有关方面的知识作了简要介绍, 以利于直接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相关课程的衔接。受教学课时限制时, 部分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学。第3、 4、 5章是本书的重点内容。

(5)先进性。冲压技术仍然在不断发展, 本书努力吸收成熟的先进技术, 由于多工位级进模对中、 小型冲压件生产具有突出的优越性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为适应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的需要, 本书对多工位级进模、 汽车覆盖件模具的基础内容作了专门介绍。

全书共11章, 由浅入深地介绍冲压成形基本知识, 包括对冲压加工和冲压模具的基本认识以及对冲压变形基本理论阐述; 重点介绍基本冲压工艺和相应的模具设计知识, 包括冲裁、 弯曲、 拉深、 局部成形、 冷挤压等部分; 在此基础上, 介绍复杂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方法, 包括多工位级进模具和汽车覆盖件模具的相关内容; 最后对多点成形等冲压新技术、 新工艺进行了简明介绍, 旨在拓展学生视野。每章主要内容按照成形工艺原理、 工艺计算、 模具设计、 讨论与思考的顺序编排, 条理清晰。

本书第1章由湖南工业大学胡成武编写, 第2章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胡泽豪编写, 第3章由邵阳学院罗玉梅和湖南农业大学陈文凯编写, 第4章、 第6章由长沙理工大学华熳煜编写, 第5章由湖南工业大学胡成武和邬移华编写, 第7章由湖南理工学院李小松编写, 第8章由邵阳学院陈召国编写, 第9章由南华大学欧阳八生编写, 第10章由长沙学院张昊和梁亮编写, 第11章由长沙学院刘煜编写。全书由胡成武统稿, 湘潭大学彭炎荣教授对全书进行了详细审阅, 在此衷心地表示谢意。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湖南工业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 南华大学、 湖南理工学院、 邵阳学院等单位的支持。

限于编者水平有限, 不足之处在所难免, 诚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以便及时改正。

编者

2012年5月

机械工程学科作为联结自然科学与工程行为的桥梁, 它是支撑物质社会的重要基础, 在国家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布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1世纪的机械工程学科面临诸多重大挑战, 其突破将催生社会重大经济变革。当前机械工程学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总的发展趋势是: 以提升人类生活品质为目标, 发展新概念产品、 高效高功能制造技术、 功能极端化装备设计制造理论与技术、 制造过程智能化和精准化理论与技术、 人造系统与自然世界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制造技术等。这对担负机械工程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学校提出了新挑战: 高校必须突破传统思维束缚, 培养能适应国家高速发展需求的具有机械学科新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为了顺应机械工程学科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湖南省机械工程学会、 湖南省机械原理教学研究会、 湖南省机械设计教学研究会、 湖南省工程图学教学研究会、 湖南省金工教学研究会与中南大学出版社一起积极组织了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系列教材的建设规划工作, 成立了规划教材编委会。 编委会由各高等学校机电学院院长及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的教授、 学者和专家组成。编委会组织国内近20所高等学校长期在教学、 教改第一线工作的骨干教师召开了多次教材建设研讨会和提纲讨论会, 充分交流教学成果、 教改经验、 教材建设经验, 把教学研究成果与教材建设结合起来, 并对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特色、 内容等进行了充分的论证, 统一认识, 明确思路。在此基础上, 经编委会推荐和遴选, 近百名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参加了这套教材的编写工作。历经两年多的努力, 这套教材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它凝结了全体编写者与组织者的心血, 是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也是他们教学教改成果的总结, 体现了编写者对教育部“质量工程”精神的深刻领悟和对本学科教育规律的把握。

这套教材包括了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教材。整体看来, 这套教材具有以下特色:

(1)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编写。遵循“重基础、 宽口径、 强能力、 强应用”的原则, 注重科学性、 系统性、 实践性。

(2)注重创新。本套教材不但反映了机械学科新知识、 新技术、 新方法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 还反映了其他相关学科在与机械学科的融合与渗透中产生的新前沿, 体现了学科交叉对本学科的促进; 教材与工程实践联系密切, 应用实例丰富, 体现了机械学科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

(3)注重质量。本套教材编写组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严格的审定与把关, 教材力求概念准确、 叙述精练、 案例典型、 深入浅出、 用词规范, 采用最新国家标准及技术规范, 确保了教材的高质量与权威性。

(4)教材体系立体化。为了方便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 本套教材还提供了电子课件、 教学指导、 教学大纲、 考试大纲、 题库、 案例素材等教学资源支持服务平台。

教材要出精品, 而精品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将这套书推荐给大家, 请广大读者对它提出意见与建议, 以利进一步提高。也希望教材编委会及出版社能做到与时俱进, 根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 机械工程学科发展趋势和使用中的新体验, 不断对教材进行修改、 创新、 完善, 精益求精, 使之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衷心祝愿这套教材能在我国机械工程学科高等教育中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也期待着这套教材能哺育新一代学子茁壮成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掘

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