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中心
图书中心
新书推荐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图书中心 -> 新书推荐 -> 正文
德山善德文化
  • 【作者】:梁颂成
  • 【出版时间】:2010-04
  • 【字 数】:697(千字)
  • 【定 价】:¥118.00(元)
  • 【出 版 社】:中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487-0015-9
  • 【页 码】:785(页)
  • 【开 本】:32开
常德市建设文化名城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之《德山善德文化》, 包括德山善德文化研究和德山善德文化资料两部分。全书在充分占有历史文化资料的基础上, 全方位展示了历代常德人传承和实践善德文化的全貌。上编为“德山善德文化研究”。共分五章: 第一章“德源熠熠”, 为善德文化发生论。介绍善德文化的源头、 善德文化同常德德山的关系、 善德文化在德山地方的民俗根基。第二章“德流汤汤”, 为善德文化发展论。介绍德山宗教文化, 即道教、 佛教、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与德山的情况, 德山自古以来的教育发展情况, 辛亥革命以来成长或者长眠于德山的为革命牺牲的烈士、 保家卫国的勇士和科学救国的志士的事迹, 以及为阐扬善德文化、 丰富善德文化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历代名人。第三章“德绩彰彰”, 为善德文化影响论。首先以“清正为官, 以廉养德”和“矢志为民, 以勤积德”为题, 从“廉政”与“勤政”两方面, 展示善德文化对历代常德地方官员和本地人外出为官者的影响。同时介绍常德地方历来兴办各类教育, 并以善德精神培育人才奉献社会的情况; 以及善德文化对形成常德商、 企“诚信”创业和经营理念的影响, 各行各业人士的善行义举, 以彰显善德文化的勃勃生机。第四章“德韵悠长”, 为善德文化拓展论。介绍常德市暨德山经济开发区新的经济发展形势, 为“善德文化”继续拓展和得到弘扬的社会空间; 介绍“善德文化”发源地常德德山的发展目标, 以及对突飞猛进的“善德文化”发源地德山发展前景的展望。

下编为“德山善德文化资料”。共分三章: 第一章“德山善德文化文献资料选萃”, 第二章“德山善德文化散文精选注译”, 第三章“德山善德文化诗词联精选注释”, 全面搜集整理了历代有关善卷和德山的确凿记载和相关诗、 文、 联等资料, 希望能满足读者欣赏和继续深入研究善卷与善德文化的需要, 并为常德市文化名城建设的相关项目提供文化依据。

上编 德山善德文化研究

第一章 德源熠熠(2)

第一节 善卷归耕 从善立德(3)

第二节 子盖更名 以地显德(38)

第三节 良风美俗 传承善德(76)

第二章 德流汤汤(109)

第一节 宗教立道 启德行善(110)

第二节 书院传统 培德养善(135)

第三节 青山绿水 颂德旌善(161)

第四节 历代名人 积德传善(186)

第三章 德绩彰彰(227)

第一节 清正为官 以廉养德(229)

第二节 矢志为民 以勤积德(249)

第三节 启智育人 以教传德(269)

第四节 兴企创业 以诚培德(290)

第五节 扶弱济众 以善弘德(318)

第四章 德韵悠长(342)

第一节 两型社会 中部崛起(344)

第二节 工业新城 旅游胜地(358)

第三节 德山前景 更加美好(374)

下编 德山善德文化资料

第一章 德山善德文化文献资料选萃(384)

善卷(385)

德山 枉渚 枉人山 枉山 善德山 枉水 沅水(395)

善卷村(402)

善卷坛(402)

善卷墓(403)

善卷祠(404)

南城(405)

木瓜山 木瓜寺(405)

乾明寺(406)

青莲社 青莲庵(406)

楚望亭 临睨亭 仰止亭(406)

思乐亭(407)

桂花园(407)

茉莉鬼磨(407)

白龙井(408)

龙潭 百胜潭(409)

德山渡 苏家渡(409)

善卷障(409)

石门桥(410)

橘洲(410)

德山名僧(410)

德山志补[清]程隽超(413)

第二章 德山善德文化散文精选注译(438)

让王(节录)[先秦]庄 周(439)

善卷[晋]皇甫谧(441)

楚望赋[唐]刘禹锡(443)

德山塔铭[唐]元 会(455)

乾明寺钟铭[宋]张 震(460)

善卷祠记[宋]李 焘(461)

楚望临睨仰止三亭记[宋]袁申儒(466)

《武陵志》前序[明]陈 珂(474)

善德山孤峰建塔募疏[明]龙 膺(481)

德山募造佛相疏[明]龙 膺(490)

德山重修大雄宝殿募疏[明]龙 膺(494)

德山开讲《首楞严经》募缘疏[明]龙 膺(502)

游德山记[明]袁宏道(509)

德山香林禅院重建殿堂兼置山田记[明]杨嗣昌(514)

募诵华严经疏[明]杨嗣昌(521)

食苦和尚记[明]唐 访(526)

结蒲团庵疏[明]唐 访(532)

扫叶和尚叙[明]唐 访(535)

双肩和尚传[明]唐 访(537)

双肩和尚疏引[明]唐 访(541)

德山十六罗汉赞[清]瞿龙跃(543)

游德山记[清]蔡毓荣(552)

读书枉山辞[清]唐待征(558)

古德禅院刻石记[清]胡 焯(561)

朗江赋[清]陈启迈(564)

德山浮图记[清]杨彝珍(571)

移芝讲社记[清]杨彝珍(573)

移芝讲社铭[清]杨彝珍(578)

德山书院记[清]杨彝珍(579)

《德山志补》序一[清]裕 庆(581)

《德山志补》序二[清]周麟图(587)

《德山志补》序三[清]刘凤苞(590)

入湘军当兵彭德怀(594)

第三章 德山善德文化诗词联精选注释(597)

击壤歌(598)

望木瓜山[唐]李 白(598)

武陵草堂[唐]杨 浚(599)

善卷坛下作[唐]刘禹锡(600)

谒柱山会禅师[唐]刘禹锡(601)

宿诚禅师山房题赠二首[唐]刘禹锡(603)

闻道士弹《思归引》[唐]刘禹锡(604)

步出武陵东亭临江寓望[唐]刘禹锡(605)

九日登高[唐]刘禹锡(606)

善卷祠[唐]薛 巽(607)

舟次武陵寄天竺僧无昼[唐]许 浑(608)

寄武陵微上人[唐]齐 己(609)

善卷坛[唐]虚 中(609)

过德山寺[唐]崔 翥(610)

善卷先生坛[唐]蔡 昆(611)

登孤峰[宋]唐 绩(611)

常德[宋]陶 弼(612)

武陵道中[宋]唐 庚(612)

游德山[宋]周必大(613)

枉渚[元]薛 汉(614)

楚望亭[元]丁鹤年(615)

善卷坛[明]应履平(616)

德山寺[明]杨 宣(616)

夏日游德山乾明寺追和宋丞相周公必大之什

[明]朱应登(617)

枉山[明]蒋 信(618)

题云影居[明]唐 相(619)

孤峰顶[明]唐之典(619)

德山次韵[明]毛伯温(620)

德山次韵[明]秦 金(621)

德山次韵[明]吴廷举(621)

德山次韵[明]杨 褫(622)

德山次韵[明]陈洪谟(622)

善卷古坛[明]陈洪谟(623)

德山白龙歌[明]陈一能(624)

德山寺次壁间韵[明]王守仁(625)

善卷钓台[明]冀元亨(626)

武陵庄杂咏[明]张时彻(627)

次吴桐山游德山[明]陈仲录(628)

德山寺和项节推韵[明]陈仲录(629)

署中有怀道林德山清居[明]陈仲录(629)

陪张总督静峰游德山[明]陈仲录(631)

入枉山[明]杨 鹤(632)

乾明寺[明]龙德孚(632)

夜自东园归, 得袁中郎德山诸诗, 读之甚快, 独奈何不一

问桃花源而去乎?因走笔留之, 忽忽遂成十三首, 如偈如

谑, 如谚如谐, 如絮如蜡, 不计其工拙也 选四

[明]龙 膺(634)

飞仙洞恭次先大夫壁间韵六绝句 选二[明]龙 膺(636)

再别不磷[明]龙 膺(638)

暮春, 丁观察右武招同陈宗伯、 唐侍御游德山, 风雨泛

舟十六韵[明]龙 膺(639)

周金刚[明]龙 膺(641)

登八方楼览胜[明]龙 膺(642)

同袁中郎宿德山青莲社[明]龙 膺(643)

甲辰中秋后二日, 礼德山鉴大师塔, 偶成四偈, 示同行诸衲

[明]袁宏道(644)

舟系德山, 入寺, 偕寒灰、 冷云、 雪照诸禅宿本山之云影居,

月中有述[明]袁宏道(646)

秋夜宿德山绝顶玩月[明]袁宏道(647)

龙君御载酒过德山见访, 一别十三年矣, 感念存没, 不觉

凄然。已复自笑, 举觥相乐, 遂醉归[明]袁宏道(648)

德山遇大智, 龙湖旧侣也[明]袁宏道(649)

德山简刘宪使[明]袁宏道(650)

德山遍入诸岩壑[明]袁宏道(651)

答龙君御见忆之作。君御诗云“我家德山不得住”, 故末

句云云, 用博一笑。次篇聊为解嘲, 亦可作一段公案也

[明]袁宏道(652)

德山闻长嫂去世恸念伯修感而有作[明]袁宏道(653)

入枉山[明]王 佐(654)

枉人山[明]杨嗣昌(654)

寄怀蔡敬夫先生去岁别余德山后寄游武夷诸作

[明]杨嗣昌(656)

同金仲栗德山晓行[明]杨嗣昌(658)

书德山读碑事寄钟伯敬[明]杨嗣昌(659)

补和杨文弱年丈书德山读元碑见寄之作并序

[明]钟 惺(660)

杨修龄侍御寄《德山先和尚塔铭》见示, 唐大顺碑也, 且云

父子刳剔想象, 乃还旧观, 予奇其事, 因忆文弱丁巳同伯

敬德山寻碑事, 甚奇, 追用其韵[明]谭元春(663)

德山[明]谭元春(665)

怀杨修龄先生[明]谭元春(666)

入德山[明]陶汝鼐 (667)

德山八方亭看雨[明]陶汝鼐 (668)

武陵别廖逢心再订秋入德山之约[明]陶汝鼐 (668)

春日客武陵, 逢职方廖钟峚偕伯子远心招游枉山, 至八方

亭遇雨, 投宿毗庐阁, 晓霁, 复步龙潭塔院有作

[明]陶汝鼐 (669)

溪上逢王天庚别去[明]陶汝鼐 (670)

冬夜寄武陵姚纬子时湖北地大震[明]陶汝鼐 (671)

题抚松国为武陵王少维[明]陶汝鼐 (673)

杨修翁招同松梵园溪泛[明]陶汝鼐 (674)

杨修龄放还重理松梵园集赋[明]陶汝鼐 (675)

登孤峰绝顶[明]杨 鸿(676)

乾明寺即事[明]杨 鹗(677)

枉山旧城[明]杨山松(678)

题金刚塔上[明]杨山梓(679)

题德山寺[明]杜 庠(679)

真觉寺[明]杜 庠(680)

对湘楼即事[明]王启茂(681)

望德山寺[明]胡永顺(682)

德山[明]周圣楷(682)

归枉山[明]唐子达(683)

归游枉山[明]唐绍尧(684)

游枉山[明]唐思尧(685)

登善卷坛[明]唐 谊(685)

枉山闻鹧鸪[明]唐 [XC咸1.TIF,JZ](686)

枉山尝蕨[明]唐 访(687)

枉山故城[明]曹胤昌(688)

枉渚渔罾[明]邱世望(688)

题画赠石溪和尚[清]程正揆(689)

枉山晤问石上人[清]胡统虞(689)

楚望亭春望[清]屠希纲(690)

坐德山且喜阁[清]屠希纲(691)

游枉山[清]高士泰(691)

登善卷台[清]胡虞潢(692)

乾明大殿看僧转梵钟[清]李开早(692)

茉莉夫人鬼宫磨[清]陈系颖(693)

善卷村[清]贺 奇(694)

登楼玩雪口占[清]全 赋(695)

善卷台[清]陈大忠(695)

善卷坛[清]娄镇远(696)

枉渚渔罾[清]娄镇远(696)

枉渚渔罾[清]钟遇期(697)

善卷古坛[清]钟遇期(697)

过德山[清]杨兆杰(698)

季春公务江南过德山寺[清]李士瞻(698)

同题[清]马世龙(699)

同人放舟续枉山旧游夜归[清]梅 鼎(700)

枉山次韵[清]刘昌臣(700)

秋日登仰止亭[清]刘体安(701)

善卷坛偶题[清]刘体恒(702)

桂花园晤宝印老宿[清]沈可选(702)

重游武陵[清]刘舜浚(703)

闲步莲花池[清]陈一揆(704)

德山和平园先生韵[清]潘国纶(705)

德山访僧不值[清]魏鸿埏(705)

舟次枉山[清]陈维国(706)

登孤峰野望[清]陈维国(707)

登孤峰[清]陈觐圣(707)

壬寅夏, 原直和尚自粤来, 载得曹溪水、 新茶二事, 与曹石

霞、 唐松渚、 罗[XC音.TIF,JZ]子及余同坐宝藏阁下, 烹茶称快

[清]杨嗣绾(708)

宿乾明寺与竹帆和尚夜话[清]张煊丰(709)

同刘子硕过枉山赠补樵和尚[清]吴月修(710)

补樵堂头五十初度[清]钱 点(710)

善卷坛[清]唐祚培(712)

枉渚[清]唐祚培(712)

重游德山次屠一亭[清]陈养元(713)

登善卷台次徐鸿轩[清]陈养元(714)

寻八方楼遗址[清]陈养元(715)

善卷台[清]王为壤(715)

善卷台追和先舅氏王青原先生韵[清]陈长镇(716)

德山舟次示暹儿[清]陈长槐(718)

留别卢山示同学[清]陈长槐(719)

枉人山投禹蒿上人[清]徐昌运(721)

午日偕友人泛舟枉山[清]叶 馨(724)

过善卷钓台[清]姚定益(725)

枉渚[清]姚定益(725)

再游武陵德山为雨所阻宿乾明方丈次石间周益公诗韵二首

[清]查慎行(726)

乾明寺[清]王为垣(727)

同曹石霞登孤峰顶[清]陈士本(727)

入枉山赠原直和尚[清]陈士本(728)

登八方楼[清]石 鲸(729)

禅堂告成志胜[清]许尚忠(730)

白龙潭[清]吴德风(730)

善卷古坛[清]胡向华(731)

桂花园读书[清]傅调元(732)

同友人抱琴谒德山五原和尚[清]朱之宣(732)

舟次德山下作[清]胡 浚(733)

补樵上人谋修院志, 商余, 余有远行, 嘱其他访名手,

喜赋长歌赠之[清]唐待征(734)

德山怀古[清]陶 澍(739)

游德山次宋绍(兴)[熙]壬子诗碑原韵[清]葛天柱(741)

前题[清]黄宅中(743)

前题[清]唐开韶(744)

前题[清]陈启焯(745)

复至德山[清]黄文琛(746)

舟过德山为留半日[清]黄文琛(747)

发德山[清]黄文琛(747)

泊枉渚怀月樵上人[清]向文奎(748)

题乾明寺[民国]程颂万(749)

次常德闻洪宪纪元感赋[民国]罗世彝(750)

武陵怀古[民国]罗世彝(753)

枉渚泛舟至茅湾归过乾明寺[民国]罗世彝(755)

明发武陵过枉渚望乾明寺[民国]罗世彝(756)

补九日诗柬武陵南社诸子兼挑悔丈[民国]罗世彝(757)

丁卯重九怡园社集分韵倩字[民国]罗世彝(758)

至日德山李祠观礼归过乾明寺[民国]罗世彝(762)

游德山辛树帜(765)

菩萨蛮·晚过德山回文二调[明]唐 访(767)

孤峰顶(768)

善德观(768)

中联(768)

德山寺联[明]龙德孚(769)

乾明寺[明]杨 鹤(770)

乾明寺楹联(771)

京师常德会馆“爱鼎堂”题联[清]汪 浩(772)

善德观[清]杨 绪(773)

德山书院联(774)

德山书院联[清]吴恭亨(775)

讲堂联[清]李宗莲(775)

乡大儒祠联[清]杨彝珍(776)

主要参考文献(778)

后 记(784)


常德市建设文化名城文化研究系列丛书


德山善德文化


梁颂成 主 编
[XCT4.TIF;%70%70,JZ]
中南大学出版社
常德市建设文化名城系列丛书编委会

主 任: 卿渐伟 陈文浩

副主任: 欧运崇 覃清香 宋冬春
文承保 万成贞 彭明建 张新民

成 员: 诸戈文 宁毅刚 伍作春
雷元淦 成 健 郑学泉

袁学明 陈建文 龚为民 孙泽洪

主 编: 诸戈文 雷元淦

常德市建设文化名城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编撰组

策 划: 覃清香 姚春梅

组 长: 梁颂成

副组长: 佘丹清 周尚义

常德市建设文化名城文化研究系列丛书:

《德山善德文化》

主 编: 梁颂成

主 审: 雷元淦

撰 稿: 梁颂成 佘丹清 陈致远
韩隆福 刘梦初 高家友
阮 先 邵晓慧 张友德
龚积刚 诸柏林 龙朝彬
田功文 贵体健 吕 晓
诸扬荣 张炼钢 刘 敏 袁 刚
题 签: 周用金

摄 影: 李先明 罗 勇 周新国

发源于常德德山因善卷而产生的“善德文化”, 萌芽于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 是与中华文明史同步的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善德文化根本的目的, 就是要促使人们形成一种高尚的人格。善与恶, 是人类在思想史的发展过程中归纳出来的两种截然对立的品德形态。不同社会背景下, 其内在的规定性会迥然相异。在集体主义价值体系下, 一切有利于维护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品德, 就被称为“善德”或“美德”。反之, 有损于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品行, 则为“恶德”。善德文化是各种“善德”或“美德”行为的结晶。它首先提倡一种自我牺牲精神, 但这种自我牺牲是相对的, 它并不意味着个人利益牺牲得越多越好, 也不意味着个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自我牺牲。它只是强调, 在别人比自己有着更迫切的需要时, 赋予他人以获得利益的优先权。同时, 善德文化提倡追求一种美好的自律境界。一个处于以“善德”自律境界的人, 他遵守道德不是被迫的, 而是自愿的, 是出于做一个好人的自觉需求。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 他遵守道德、 追求善德就会是无条件的, 不管能不能为个人带来利益, 他都会一如既往地赋予善德那份责任, 那份神圣。对他来讲, 道德规范已经内化为一种高尚的人格。

善德文化的品格极其高尚。那是因为它的创造者、 曾经生活在常德德山的善卷先生, 不接受舜帝的“让王”, 在地位和荣耀面前, 首先想到的是“让贤”, 而自己则选择身负耒耜, 带领自己的部落, 筚路蓝缕, 去开辟自食其力的农耕生活。他本身就是这样一位具有“善德”精神和高尚人格的先贤, 是和尧、 舜一样属于人类文明萌芽时期的精神创造者和探索者。作为 “善德文化”的开创者, 善卷身上, 千百年来, 寄托着人们对争权夺利、 勾心斗角的社会丑恶现象的一种批判, 一种矫枉, 但这恰恰又证明了世世代代人们对“善德”精神的热切渴求。想一想千百年来卖官买官的丑恶现象与现实社会中的腐败实例, 除了制度与体制等方面的因素之外, 个人欲望的恶性膨胀, 未能坚守道德底线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恰恰证明了“善德文化”的现实意义和醒世、 厉世价值。

善德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那是因为它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 不仅得到了中国思想史上儒家、 道家等不同学派的积极阐释和倡导, 更凝铸为楚文化追求美好、 不苟流俗、 上下求索的坚韧精神, 并得到陆续进入本地的道教及外来文化的推波助澜, 使它成为一种高尚精神的标志。其中, 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 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 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 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 诚信互助的和合精神, 就好像一颗颗闪烁着永恒光芒的精神明珠, 让善德文化显得多姿多彩。再则, 善德文化, 作为中国思想史早期的一种“源”文化因素, 同炎、 黄、 尧、 舜的“创新”、 “和谐”文化一样, 已经融汇到后来的诸子百家和地方楚文化以及区域文化之中, 并成为其中最核心的文化因子。由此可见, 善德文化是一种发展中的文化, 世世代代的仁人志士, 主动地用自己的行动实践它, 积极地宣传它, 而且不断充实它和拓展它, 使它形成为一股强劲的以利他、 利公、 利民、 利国为核心的社会正气。这一股正气, 则正是我们今天倡导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和追求物质文明的基础。

弘扬善德文化的现实意义尤其重大。因为“善德”的前提是符合公共道德原则和规范, “善德”概念本身是人类思想史上对自身提出的最高道德要求。因此, 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我们把“德行天下, 和谐奋进”作为常德的城市精神, 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常德市建设文化名城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之《德山善德文化》, 包括德山善德文化研究和德山善德文化资料两部分。全书在充分占有历史文化资料的基础上, 全方位展示了历代常德人探索和实践善德文化的全貌, 相信它会在常德市文化名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此书即将出版之际, 因为工作关系先阅初稿, 谈点感想, 以为序。

覃清香
2009年12月20日
(作者系中共常德市委常委、 宣传部长)

常德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是一颗镶嵌在洞庭湖畔的明珠。它头枕武陵山余脉, 怀抱洞庭水乡, 沅澧二水自西向东穿境而过, 是远古常德先民生活的佳壤。上世纪90年代的考古新发现, 使澧县城头山、 彭头山、 八十垱名闻遐迩, 震惊天下: 这里有中国最早的6000年前的古城; 有世界上保存最完美的6500年前灌溉系统齐全的古稻田, 田埂上静眠了6000多年的田螺向当今世界昭示着远古时期的田园美景; 有8000多年前的成批人工栽培稻种; 有中国最古老的9000多年前的陶片与稻壳印痕。石破天惊的新发现使得海内外众多学者、 专家纷纷签名要求把中华文明史提到9000年至10000年。常德的远古农耕文明在世人面前尽显风采。

常德是一块钟灵毓秀的土地, 常德独特的地域文化源远流长。上古时期, 德山居住着一位名叫善卷的得道高人, 他教习民众与天地和谐相处。他高尚的风范引得尧帝执弟子礼北面而问, 请教治理天下的大计; 引得舜帝要求把天下禅让给他; 引得大禹亲自登门请教治理“三苗”的良方。善卷的德行载于史册, 传于千古, 开了中国道德文化的先河, 使“常德德山山有德”的民谣不胫而走, 广泛流传。大禹把天下分为九州, 湖南衡山以北、 湖北荆山以南为荆州。常德正处于荆州腹地。多年湘风楚雨的激荡, 使常德文化深深烙上湘楚文化的烙印。因山川形要而拥有“黔川咽喉、 云贵门户”的战略地位, 因人文渊薮而享有“三楚名邦、 九川重镇”的美誉。战国时期楚公子春申君黄歇是常德人, 公元前249年, 他的封地由淮北转为江南, 领有今上海西部地区。此后, 他领人开凿疏浚了一条大江。这条江曾有黄浦、 黄歇浦、 申浦、 春申浦、 申江、 春申江等名, 也就是现在的黄浦江, 而“申”、 “歇浦”、 “申江”等也就成了上海的别称。春申君使常德与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有了亲密的联系。历代文人骚客如屈原、 宋玉、 陶渊明、 李白、 刘禹锡、 苏轼、 王安石、 范仲淹等或宦居, 或游历, 在常德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这方水土还诞生过车胤、 李群玉、 龙膺、 髡残、 杨嗣昌等历史名人, 养育了宋教仁、 蒋翊武、 林伯渠、 丁玲、 翦伯赞等民族俊彦。1943年发生的中日常德会战更是气壮山河, 名垂青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水土成就一方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区域经济蓬勃兴旺, 而区域经济的推进无不以城市为龙头, 尤其是进入新千年后, 城市之间的竞争往往体现为文化力的比拼, 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越来越显著。

常德市的文化名城建设工程是一项宏大的历史任务, 它需要长期坚韧的努力。常德历史上曾7次惨遭毁城之灾, 地面文物几乎荡然无存。我们将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各项城市文化的硬件建设, 也将对软件建设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即将陆续付梓出版的《常德市建设文化名城系列丛书》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软件建设系统工程。它将为常德市的文化建设提供详尽的材料, 它是对常德传统优秀文化的全面梳理、 研究和形象化的展示, 将极大地激发常德人“爱我家乡、 建设家乡”的热情, 提升常德市民的人文素质, 促使常德经济社会的发展迈上快车道。“让世界了解常德, 让常德走向世界”, 这套书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卿渐伟
2008年12月6日
(作者系中共常德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