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中心
图书中心
新书推荐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图书中心 -> 新书推荐 -> 正文
新闻作品评析概论(第2版)
  • 【作者】:陈龙
  • 【出版时间】:2009-02
  • 【字 数】:340(千字)
  • 【定 价】:¥36.00(元)
  • 【出 版 社】:中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05-116-2
  • 【页 码】:308(页)
  • 【开 本】:16开
近几年,我们在教学中深切地感受到,本专业学生对新闻理论的认知,大多还是停留在机械记忆上,缺乏直观的理解。教学之余有机会参加了各类新闻奖的评奖活动,在评奖中我们也发现,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作品的一些本质要求并不完全理解,追求的目标也不完全明确。过去一些旧的新闻观念在记者、编辑心目中还根深蒂固,这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新闻从业人员的采写编评工作。有些作品为了实现某种政治价值,甚至完全放弃对新闻本位的追求,将新闻与宣传等混为一谈。每每看到这些现象,我们总感到自己有种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新闻观念,必须从感性认识开始。于是,我们决定写一本新闻评析方面的书,就从如何站在新闻本位、新闻伦理基本理论的角度看新闻作品入手,把新闻理论知识放到对具体作品的解释中 去理解。
序/1
绪 论 学会评析新闻作品/3
第一章新闻作品评析的基本原则/7
第一节 新闻本位原则/7
第二节 新闻评析的伦理原则/15
第三节 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原则/19
第四节 新闻评析的人文关怀原则/21
第二章新闻作品评析的特点/25
第一节 聚集新闻价值/25
第二节 追溯新闻采访过程/33
第三节 探讨新闻写作得失/51
第四节 指向社会和文化批评/63
第三章新闻作品评析方法/68
第一节 语言分析/68
第二节 叙事学分析/92
第三节 内容分析/101
第四章新闻作品评析的基本类型/113
第一节 个案研究/113
第二节 综合研究/119
第三节 比较研究/124
第五章着眼新闻写作视角的评析/132
第一节 新闻作品标题的评析/132
第二节 新闻报道主题的评析/140
第三节 新闻导语的评析/146
第四节 新闻作品结构的评析/157
第五节 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160
第六节 新闻作品表现手法的评析/163
第六章不同媒介的新闻作品评析/176
第一节 报纸新闻作品的评析/176
第二节 广播新闻作品的评析/180
第三节 电视新闻作品的评析/181
第四节 网络新闻作品的评析/183
第五节 新闻专题片评析/184
第七章新闻评析的写作/190
第一节 观点的确立/190
第二节 材料搜集和选择/195
第三节 写作方法/200
第八章新闻作品评析实例/207
ⅱ 新闻作品评析概论
第一节 消息类作品评析/207
第二节 通讯、特写类作品评析/213
第三节 言论类作品评析/226
第四节 广播电视类新闻作品的评析/234
第五节 新闻作品的同题报道比较/243
第九章新闻摄影作品的评析/263
第一节 读图时代新闻摄影作品的作用/263
第二节 新闻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264
第三节 新闻摄影作品的审美/269
第十章深度报道作品评析/274
第一节 深度报道涵义、品格和表达形式/275
第二节 解释性报道作品评析/279
第三节 调查性报道作品评析/283
第四节 精确性报道作品评析/288
第五节 预测性报道作品评析/290
参考文献/294
后 记/296
再版后记/298

2005年年初,我们完成了这本《新闻作品评析概论》,写作的初衷是想要让新闻专业学生和新闻爱好者学会如何正确地评析一部新闻作品。很多高校开设新闻作品评析课程,但大多是借分析、讲解作品来阐述新闻作品的鉴赏原理与方法,这样的做法结果是理论知识不够系统,学生很难理清评析的原理脉络;另一方面,各类作品选本琳琅满目,大同小异,普遍的现象是关于新闻的观念偏向老化,有些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话语系统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对于当代新闻实践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因此,如何分析作品的好坏,如何评价、分析一部新闻作品,需要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做支撑。我们必须提供给学生系统的知识,同时也要把握一个度,即让学生了解不同社会体制下的新闻作品是怎样的,如何理解存在的差异等。教材出版后转眼四年过去了,我们陆续收到一些同行的反馈意见,关于如何评析新闻作品各位学界同仁也都有自己的体会。修订过程中我们邀请了一些在作品评析领域颇有建树的几位老师共同参与本教材的修订工作,把评析的范围扩大到新闻摄影作品等过去没有介绍的领域,这样整个教材知识体系才显得较为全面。

参与本次修订的有:南京理工大学新闻传播系孙宜君教授、徐州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谢长青副教授、南通大学新闻传播系刘倩讲师、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陈霖教授、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陈龙教授。本书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教材建设项目,2008年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我们相信,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这本教材会日臻完善。

再次感谢中南大学出版社领导和编辑为本教材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

陈龙
200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