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中心
图书中心
新书推荐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图书中心 -> 新书推荐 -> 正文
反省中国式工厂管理
  • 【作者】:陈志华
  • 【出版时间】:2008-10
  • 【字 数】:112(千字)
  • 【定 价】:¥22.00(元)
  • 【出 版 社】:中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05-555-9
  • 【页 码】:132(页)
  • 【开 本】:16开
为了真正掀起中国制造企业质的革命,彻底地改变中国制造企业的现状,为本土成就更多的知名企业和优秀的工厂管理人才,我把自己多年从事管理的经验、从事咨询的经历、对管理的理解,经过系统化的整理和精心汇编,写出了我平生的第一本书———《反省中国式工厂管理》,以飨有志于工厂管理研究的各位同仁、企业家朋友以及曾经听过我的课程的所有学员。为了中国企业的未来,本书没有刻意表扬和宣传哪一家有代表性的企业,而是从很普遍、很真实的角度,直截了当地指出制造企业存在的通病。希望本书能够对大家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帮助,同时也期待着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第一章 老板非能力方面的九大错误/1
一 “老板”意识严重/3
二 企业家思想缺乏/5
三 没有强大就自大/5
四 自信成了自负/6
五 刚有了钱就“花心”/8
六 有万千思绪却没有头绪/9
七 学习是一时冲动/10
八 责人从不责己/11
九 家族企业家族管理/12
第二章 企业领导的六大误区/15
一 倾听就是唯命是从/17
二 “没有任何借口”就是不让人说话/18
三 想说就说是直爽/19
四 职责就是只做分内的事/20
五 高新企业人人都要懂高新技术/21
六 不能执行就是没有执行力/23
第三章 对外来模式的仿效
———只有其表,没有内涵/25
一 学习别人,做回自己/27
二 要赶超而不是追赶/28
三 学其表更要精其内/29
四 讲究量力而行/31
五 争取行之有效/32
六 克服壁垒,尊重文化/33
第四章 对采用先进软件 硬件的追求
———只买好车,不修好路/35
一 好用并不等于实用/37
二 要成果更要想后果/38
三 基石是基础的关键构件/39
四 用得好才是真正好/40
第五章 对基层管理的态度
———只说遗憾,不找缺憾/43
一 基层是基础的构成之一/45
二 给机会才有基层/46
三 有指导的指挥更有效/47
四 想的人不一定要做/48
五 做的人一定要想/48
六 不要迷信高学历就有高绩效/49
第六章 对问题处理的方式
———言行不一,缺乏艺术/51
一 宣传的是“对事不对人”/53
二 执行的是“对人不对事”/54
三 基层犯错误,中层捡功劳/54
四 犯错误的人应该批评/56
五 批评别人时不能犯错误/56
第七章 对员工激励的追求
———只重形式,不重效果/59
一 认真识别被激励的对象/61
二 激励是一种管理机制/62
三 激励需要适当放权/63
四 评价操作越简单越好/64
五 谨防有权力的部门不了解需求/65
六 避免了解需求的部门没有权力/66
七 “完美”的机制必须面向员工/66
第八章 规范化管理的过程
———流程至上,死搬硬套/69
一 规范的东西先要科学/71
二 规范化的精神载体是坚持/71
三 规范化讲究越简单越好/73
四 按程序不等于死搬硬套/75
第九章 导致问题反复的根本
———只有现象,没有原因/77
一 小问题经常被轻视/79
二 小问题 大问题都是老问题/80
三 再多的老问题都不是难问题/81
四 为何同样的问题经常重复/82
第十章 引发问题掩盖的真相
———本末倒置,言者有罪/87
一 对管理最真实的理解/89
二 工厂管理最大的危害/89
三 工厂管理的最佳途径/90
四 什么是隐藏问题的真正原因/91
第十一章 对能力和效率的管理
———概念模糊,思路错误/95
一 对效率和能力区分不清/97
二 找不到正确的切入点/97
三 不能放大效率的范围/99
四 找不到提高效率的顺序/100
第十二章 造成错误加班的正确认识
———观念落后,战术陈旧/101
一 什么是适当的加班/103
二 什么是超负荷加班/104
三 超负荷加班就是浪费/104
四 为什么会引发超负荷加班/106
五 如何克服超负荷加班/106
第十三章 国际化体系认证的结果
———只求证书,不求正本/109
一 糊涂的认证目的/111
二 荒唐的认证目标/112
三 有苦难言的结果/112
四 正本才是硬道理/113
第十四章 生产部门命运曲折
———责任重大,地位低下/117
一 把生产看得太简单/119
二 一直在为别人承受压力/120
三 很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121
四 怎能才能改变生产的命运/123
第十五章 对现场管理全貌的认识
———剪不断,理还乱/125
一 为何现场工作力不从心/127
二 为何剪不断 理还乱/128
三 迈好现场改造的三大步/131

一、制造与创造的关系

中国将是21世纪的制造业王国。无论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定位,还是对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判断,这一信号并没有给中国人带来多大的惊喜,倒是使外国人意识到了各种各样的危机。很多中国人认为制造仅仅是帮助别人加工产品,为外国人打工,是永远廉价出卖中国人的劳动力。因此很快就有一种观点得到了全中国人的认可:中国应该从制造走向创造。

其实从工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制造和创造是不可以单独存在的。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的制造,其整个过程都必须充满创造。今天,我们着重提出从制造走向创造,反而缩减了人们对创造的理解范围,甚至使更多的人表面地将创造理解成了单纯的技术创新,很容易就让人忽视对管理的创新,尤其是对制造系统化管理的创新。更确切地说,我们国家应该提倡在制造中不断地实现创造。

二、正确认识主张创造的目的

大家一致认为我们应该尽快从制造走向创造,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争取更多的利润,即通过实现某一种技术创新,增加更多的产品附加值。不要永远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或者牺牲更多的资源。能源,以及放弃环境保护来赚取利润。

三、树立利润的全局观

中国不但要做世界最大的制造工业国,更要向世界最强的制造工业国迈进。这应该成为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一种使命要成为世界最强的制造工业国,不是单纯地从制造走向创造那么简单。

我们首先要树立制造工业利益的全局观,即深刻地认识利润从哪里来的问题。全世界都知道日本是全球20世纪通过大力发展制造业而获利最多的国家。美国的福特造车史最少要比丰田早30年。但丰田作为日本优秀制造企业的代表之一,是全球汽车行业挣钱最多的企业。其真正的利润并非完全来源于产品创新的附加值,而更多地来自对制造管理过程的系统化创新。这一有力的证据说明制造业最后的竞争不在市场,而是在现场。

制造业真正持久的利益是来自制造过程的持续改善。因此中国要走向创造,目前最大的任务是对制造过程的改造,而不是盲目地去从事这样那样的大规模变革。更要重新认识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必须重视制造过程的管理。说到底创新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只有管理才能出效益。任何一种产品的附加值均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技术创新给产品创造的附加值,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制造过程的科学管理给产品带来的附加值。当今社会通过技术创新带来的附加值的生命周期已经越来越短,而通过管理创新给产品带来的附加值却永无止境。

四、中国制造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盲目创新,粗制滥造,那根本就不是创造。通过对本土近百家不同规模的制造企业的考察,我觉得现状令人十分担忧。有的企业占地与厂房面积大量浪费,厂内物流让人眼花缭乱,生产方式毫无科学原理可言,老板本身的素质高低不一,工作环境十分糟糕,表面功夫十足但又极其令人可笑。我仔细计算过约50%的工厂综合管理能力不到35%,36%~60%的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约为30%,只有10%左右的企业综合管理能力在60%以上,还有10%的企业甚至不到20%的综合管理能力。这个数据表明我们国家工厂的改善空间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然而很多国外的制造企业通过对现场管理的持续改善,工厂综合管理能力已经达到或者超过80%。我国本土企业的浪费比例却是80%。试问,这种制造水平怎样去将创造转换成真正的企业利益呢。怎样去实现竞争中的最后一点利益呢。因为未来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就是如何去争取最后一点利益的能力!所以,我们今天所说的创造,应该努力地去实现世界著名的管理大师普拉。哈拉德所说的那句话———如果你拥有某种核心技术,你还必须拥有超越界限分享这种技术的能力。

五、掀起“中国制造”质的革命

在我们国家制造企业多如牛毛,但像联想。华为。海尔这样有代表性的优秀制造企业却太少了。而在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如此优秀的企业所占的比例不知道要比我们高出多少倍。中国制造企业要培养出争取最后一点利益的能力,就必须掀起“中国制造”质的革命。它是一个非常系统和持久的工程。其内容主要包括:全面认识制造业,树立制造利益的全局观,培养精细化的成本观念,对现状进行深刻反省,狠抓企业在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从系统化的角度进行问题对策,重视制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注重科学原理在管理中的全面应用,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才,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性地导入先进管理模式。老板或企业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等。

为了真正掀起中国制造企业质的革命,彻底地改变中国制造企业的现状,为本土成就更多的知名企业和优秀的工厂管理人才,我把自己多年从事管理的经验。从事咨询的经历。对管理的理解,经过系统化的整理和精心汇编,写出了我平生的第一本书———《反省中国式工厂管理》,以飨有志于工厂管理研究的各位同仁。企业家朋友以及曾经听过我的课程的所有学员。为了中国企业的未来,本书没有刻意表扬和宣传哪一家有代表性的企业,而是从很普遍。很真实的角度,直截了当地指出制造企业存在的通病。希望本书能够对大家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帮助,同时也期待着大家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