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中心
图书中心
新书推荐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图书中心 -> 新书推荐 -> 正文
大学语文
  • 【作者】:张荣,周海彬,文小妮
  • 【出版时间】:2008-08
  • 【字 数】:451(千字)
  • 【定 价】:¥34(元)
  • 【出 版 社】:中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05-755-3
  • 【页 码】:292(页)
  • 【开 本】:16开
本教材以历史年代为“串珠之线”,精选中外古今经典文章、作品,旨在追求教材的系统性,使学生对“语文”有一种纵向脉络清晰、横向视域开阔、全面而完整的了解和把握;通过古今中外各种体裁的文章特别是文学文本,从人类最深沉的情感层次上,让学生对文本中的情感现象进行体验和辨识,使自己的感性欲望升华为积极健康的社会情感,或限制、或改造、或净化那些属于本能的情感,将其导向有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以丰富和完善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使情感通过主体的体验转换为理想、心理和意志,溶注于对写作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中,升华为一种以“文以载道”创造文明的力量。同时也给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开辟广阔的道路,比如,综合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将课堂讲解、演示与研讨、练习紧密结合起来,改过去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解疑释惑为师生互动。
第一章 先秦文学…………………………………………………………………………… (1)
第一节 先秦文学概述………………………………………………………………… (1)
第二节 先秦文学作品选读…………………………………………………………… (2)
《诗经》 采薇(小雅?鹿鸣之什)………………………………………………… (2)
《左传》 秦晋?之战……………………………………………………………… (5)
《战国策》 赵威后问齐使………………………………………………………… (9)
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语录………………………………………………………… (12)
屈 原 离骚(节选)……………………………………………………………… (15)
第二章 汉魏六朝文学……………………………………………………………………… (21)
第一节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 (21)
第二节 汉魏六朝文学作品选读……………………………………………………… (22)
司马迁 垓下之围………………………………………………………………… (22)
班 固 苏武传(节选)…………………………………………………………… (26)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 (33)
乐府民歌 陌上桑………………………………………………………………… (34)
曹 操 短歌行…………………………………………………………………… (36)
李 密 陈情表…………………………………………………………………… (38)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 (41)
陶渊明 饮酒(其五)……………………………………………………………… (42)
第三章 隋唐五代文学……………………………………………………………………… (43)
第一节 隋唐五代文学概述…………………………………………………………… (43)
第二节 名家名作鉴赏………………………………………………………………… (45)
薛道衡 人日思归………………………………………………………………… (45)
王 绩 野望……………………………………………………………………… (46)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47)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49)
王之涣 凉州词…………………………………………………………………… (50)
王 维 竹里馆…………………………………………………………………… (51)
李 白 宣州谢罣楼饯别校书叔云……………………………………………… (52)
高 适 燕歌行…………………………………………………………………… (54)
岑 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6)
杜 甫 哀江头…………………………………………………………………… (58)
杜 甫 登岳阳楼………………………………………………………………… (59)
韩 愈 张中丞传后叙…………………………………………………………… (61)
白居易 长恨歌…………………………………………………………………… (65)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69)
李 贺 梦天……………………………………………………………………… (71)
杜 牧 题乌江亭………………………………………………………………… (73)
李商隐 安定城楼………………………………………………………………… (75)
温庭筠 更漏子…………………………………………………………………… (77)
皮日休 读司马法………………………………………………………………… (78)
李 煜 破阵子…………………………………………………………………… (80)
第四章 宋元文学…………………………………………………………………………… (82)
第一节 宋元文学概述………………………………………………………………… (82)
第二节 名家名作鉴赏………………………………………………………………… (84)
柳 永 八声甘州………………………………………………………………… (84)
范仲淹 渔家傲…………………………………………………………………… (86)
晏 殊 浣溪沙…………………………………………………………………… (88)
欧阳修 踏莎行…………………………………………………………………… (89)
欧阳修 五代史伶官传序………………………………………………………… (90)
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 (92)
苏 轼 江城子…………………………………………………………………… (94)
苏 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96)
李清照 如梦令…………………………………………………………………… (97)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小亭送别……………………………………………… (99)
陆 游 卜算子?咏梅………………………………………………………… (102)
陆 游 示儿…………………………………………………………………… (103)
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04)
关汉卿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第四折) ………………………………………… (106)
赵孟瞓 岳鄂王墓……………………………………………………………… (110)
张养浩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112)
王 冕 劲草行………………………………………………………………… (113)
第五章 明清及近代文学………………………………………………………………… (115)
第一节 明清及近代文学概述……………………………………………………… (115)
第二节 名家名作鉴赏……………………………………………………………… (120)
高 启 牧牛词………………………………………………………………… (120)
于 谦 咏煤炭………………………………………………………………… (121)
归有光 先妣事略……………………………………………………………… (122)
冯惟敏 【玉芙蓉】喜雨………………………………………………………… (125)
戚继光 马上作………………………………………………………………… (126)
汤显祖 牡丹亭?惊梦………………………………………………………… (127)
冯梦龙 李秀卿义结黄贞女…………………………………………………… (130)
张 岱 西湖七月半…………………………………………………………… (136)
顾炎武 精卫…………………………………………………………………… (138)
蒲松龄 黄英…………………………………………………………………… (139)
孔尚任 桃花扇?却奁………………………………………………………… (143)
姚 鼐 复鲁薭非书…………………………………………………………… (147)
汪 中 梅花…………………………………………………………………… (150)
龚自珍 己亥杂诗……………………………………………………………… (151)
秋 谨 满江红………………………………………………………………… (152)
丘逢甲 春愁…………………………………………………………………… (154)
第六章 现当代文学……………………………………………………………………… (156)
第一节 现当代文学概述…………………………………………………………… (156)
第二节 名家名作鉴赏……………………………………………………………… (158)
鲁 迅 狂人日记……………………………………………………………… (158)
郭沫若 炉中煤………………………………………………………………… (165)
徐志摩 雪花的快乐…………………………………………………………… (167)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170)
老 舍 龙须沟(节选) ………………………………………………………… (175)
冰 心 往事…………………………………………………………………… (188)
沈从文 常德的船……………………………………………………………… (190)
张天翼 华威先生……………………………………………………………… (196)
谢 璞 珍珠赋………………………………………………………………… (201)
王 蒙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204)
海 子 麦地与诗人…………………………………………………………… (225)
第七章 外国文学………………………………………………………………………… (227)
第一节 外国文学概述……………………………………………………………… (227)
第二节 名家名作鉴赏……………………………………………………………… (230)
莎士比亚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 …………………………………………… (230)
裴多菲 民族之歌……………………………………………………………… (237)
莫泊桑 绳子…………………………………………………………………… (240)
高尔基 鹰之歌………………………………………………………………… (246)
马尔克斯 一个长翅膀的老头………………………………………………… (249)
迦梨陀娑 沙恭达罗(节选) …………………………………………………… (254)
纪伯伦 先知(节选) …………………………………………………………… (263)
附录………………………………………………………………………………………… (266)
附录一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266)
附录二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表……………………………………………………… (268)
附录三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 (273)
附录四 中国古代文体知识………………………………………………………… (276)
附录五 外国大事年表……………………………………………………………… (280)
附录六 简化字总表………………………………………………………………… (284)

近年来,学界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问题的讨论十分热烈,有的学者认为这一课程面临着危机,教师不愿上,学生不想听;有的高校将其由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甚至取消了之。

难道《大学语文》真的无关紧要,可有可无吗?事实的回答是否定的。首先以世界眼光观之,当今国际社会的竞争,究其实质,是各个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素质的竞争,经济、政治和军事的角力皆为其表象。中国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民族振兴,就应该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华文化的生力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是中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希望工程”。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对该工程大有裨益,因为它既可以从狭义的文化概念上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又可以从广义的文化概念上提高他们的理想、道德、观念和心理诸方面的素养。其次从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语文功底、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离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要求相去甚远;在部分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导致非理性行为时有发生。

可见,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是高校教育、教学题中应有之义,《大学语文》课程对此“责无旁贷”。换句话说,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决不是无关紧要,而是十分必要。

本教材以历史年代为“串珠之线”,精选中外古今经典文章、作品,旨在追求教材的系统性,使学生对“语文”有一种纵向脉络清晰、横向视域开阔、全面而完整的了解和把握;通过古今中外各种体裁的文章特别是文学文本,从人类最深沉的情感层次上,让学生对文本中的情感现象进行体验和辨识,使自己的感性欲望升华为积极健康的社会情感,或限制、或改造、或净化那些属于本能的情感,将其导向有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以丰富和完善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使情感通过主体的体验转换为理想、心理和意志,溶注于对写作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中,升华为一种以“文以载道”创造文明的力量。同时也给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开辟广阔的道路,比如,综合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将课堂讲解、演示与研讨、练习紧密结合起来,改过去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解疑释惑为师生互动。

本教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由张荣、周海彬、文小妮任主编,负责确定编写提纲和修改统稿。编写工作的具体情况是:张荣编写第一章、第二章和部分附录;刘汾、贾佳编写第三章;林平乔编写第四章;文小妮编写第五章;龙永干编写第六章;侯赛军编写第七章;周海彬参与修改和统稿工作。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借鉴、参考并吸收了前人和同仁的研究成果(恕未一一标注),在此谨致谢忱。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就教育领域来说,观念要创新,教材要创新,教法要创新。本书是在前人基础上创新的一种尝试,需要完善、提高之处肯定存在,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