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创新产物的独立学院,自1999年在江浙一带产生以来,已走过了九年历程。在短短九年时间里,普通高校采用民办机制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独立学院,快速崛起,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新的增长点。目前,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15所,在校生186.6万人,占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3.4%;其中,独立学院本科在校生165.7万人,占全国民办本科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88.7%。独立学院对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独立学院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要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优先发展教育是基本国策。在民办教育发展薄弱,公办高校规模发展几近极限的高等教育领域,发展独立学院是国家审时度势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支持,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政策。2003年5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对独立学院的办学体制和机制进行了明确规范和要求;同年8月,要求各地按文件要求对独立学院进行检查清理和重新报批;2004年12月,教育部又组织专家对各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进行专项检查;2005年,教育部启动了相关教学评估方案的研究工作。今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独立学院设置和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办学体制机制,促进独立学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高校间也存在着日趋激烈的竞争。作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方面军的独立学院,如何在实现规模发展“立住脚跟”后,进一步在高校之林中寻求长远发展的空间,是极为现实和迫切的问题,其中的关键是:独立学院要从机制创新走向教育创新,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努力办出特色。对于办学特色的追寻已是各个高校的主旋律。办学理念是先导和灵魂,学科建设是龙头和突破口,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根本和基础,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管理模式是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是支撑,已是耳熟能详的了。因此,目前对独立学院来说,创办学特色与其说要重在理念的构建,毋宁说必须重在实际的践行。
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办学特色的培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立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依托母体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深入的人才市场调查,提高对社会需求变化的灵敏度,贴近就业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形成专业特色。第二,认真研究目标市场的人才需求规格,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课程特色。第三,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群体的特点,以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第四,结合母体高校与社会合作方的人才优势,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专兼结合,形成师资队伍特色。第五,扎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土壤,主动纳入地方创新体系,开展应用型科研,形成学科建设特色。第六,传承母体学校优良办学传统,强化办学过程中的文化积累,形成校园文化特色。通过全方位的办学特色建设,焕发独立学院这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在千年之交改革创新所催生的新生事物的生命力。
一年一度的独立学院峰会,至今已是第五届了。每次会议都得到了广大独立学院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参与,形成很多积极成果,促进了独立学院的改革、建设、发展。
如今,发挥机制优势,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众多“独立学院”的共识和追求目标。让我们进一步携起手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好独立学院的各项工作,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创新型人才新路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积极的贡献!
王立人
2008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