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我进入美学教学与研究领域,主要从事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与教学。自然美的研究,作为美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是属于我的研究范围。由于本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因此对自然美的研究有着更为浓郁的兴趣。但我发现,在中西方美学的研究中,自然美研究是从属于或服从于整体的美学理论体系的,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与传统美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范围的确定直接相关。美学从其起源看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又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无论是从哲学的角度还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自然美都不可能是美学的中心问题。因为,传统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是美的本质问题,自然美的研究从属于这个基本问题,只是作为对这个基本问题解决中的例证存在;从艺术的角度来谈美,自然美只是艺术表现的对象之一,与美的距离相去甚远,甚至有的美学家认为根本没有所谓的“自然美”存在。因此,自然美的研究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西方日益重视环境美学,自然美研究是这门新兴学科的核心内容。因此,对自然美研究的呼声日高,在中国也听到了这种呼声,并已开始从各个角度对自然美进行研究。
真正促使我进行独立的自然美研究的还要感谢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策划的美育丛书,这套书中将自然美(原定景观审美)纳入了范围,当时我觉得这个题目很有挑战性,而且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就接下了这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对自然与自然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美育丛书对各书的要求是写三大部分,一是写起源,二是写类型,三是写“名家名作”,这当然主要是针对艺术类型来说的,可具体到景观美这个课题,就遇到了困难。因此在起源上,我参考了美学研究中对美的起源的研究,把这个问题转换为“自然是如何成为人的审美对象的”这个问题来进行解决;在类型上,我把景观(自然)区分为自然景观、人化景观和艺术化景观三个部分,感觉到能更具体地、更准确地把握住自然美的类型,而不是一定要牵强地把自然美与人的本质力量等等结合起来;在“名家名作”上,困难就更大了些,虽然可以用著名的景观来代替,但到底哪些算是著名的景观、是由什么样的标准来确定以及标准的客观性等都是需要论证的。最后我把目光投向了1972年成立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自然遗产”的认定,我认为其标准是具有世界性的共识,凡符合其“超级突出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罕见的自然美和美学重要性的地区”这一标准的,就是自然的“名家名作”,就是自然美。在写作过程中,我进一步认识到自然美在美育中所能起到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萌生了开设“自然审美”这样的课程来进行美育与素质教育的想法。在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所出的《造化钟神秀———景观美》一书的基础上,我在2006年春季正式为全校开设选修课,并组织力量编写适合大学本科各专业学生所适用的教材,希望把这门课程推广到各高校,丰富美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
中南大学出版社策划编辑的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素质与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把《自然审美基础》列为第一批书目出版,是对本课程的有力促成与支持。作为主编,我组织、邀约了十余所大学从事美学、美育与艺术教育的一线教师参加本教材的编写,经过对大纲的反复讨论,确定了教材内容,并由各位参编者挑选自己研究比较深入的问题写作,使得本教材既有系统性,又具有一定的深度,并符合大学课堂教学的要求。
本教材从列入世界自然名录的自然景观开始,以具体存在的被公认的自然美来说明自然美,概括出自然美的具体范围、特征与类型;进而探讨自然美的生成过程,即自然展现为美的过程与自然美的拓展,探讨自然美与艺术的关系;接着阐释自然美与环境的关系,分析自然美与美学理论的关系;最后借助旅游知识,为走向大自然提供实践层面的帮助。本教材特别重视揭示自然美与人生的关系,揭示自然美能给人以在其他方面都不能获得的审美价值与人生启迪,呼吁要接受自然的美育!
本教材每章后都有思考题,全书后附有学习参考书,有大量插图,并已有较完整的课件,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
本课程与本教材体现着一种新的尝试,肯定存在许多不足,我们期望学界同仁的批评指正,使本课程与教材能逐步完善起来。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与引用了不少相关的著作、论文与图片,在此对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教材是集体创作的成果,具体分工如下:
王旭晓 中国人民大学 绪论、第一章
阳黔花 贵州师范大学 第二章
宋薇 河北大学 第三章
张都爱 中国政法大学 第四章
黄柏青 长沙理工大学 第五章
曹晖 黑龙江大学 第六章
卢铭 山东滨州医学院 第七章
杨凌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第八章
杨江涛 中国人民大学(在读博士) 第九章
唐骅 北京外交学院 第十章
杨道圣 北京服装学院 第十一章
俞晓辉 北京语言大学 第十二章
全书由王旭晓主编,负责组织,提出大纲与统稿。
主编 王旭晓
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