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中心
图书中心
新书推荐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图书中心 -> 新书推荐 -> 正文
新闻评论案例
  • 【作者】:马少华、刘洪珍
  • 【出版时间】:2006-03
  • 【字 数】:275(千字)
  • 【定 价】:¥25(元)
  • 【出 版 社】:中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81105-295-4/G·100
  • 【页 码】:236(页)
  • 【开 本】:16开
第一章 新闻评论的性质与新闻评论的发展 1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性质与文体特征 1 第二节 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轨迹 11 第二章 新闻评论中的观点 17 第一节 论点 17 第二节 论点的表现形式:判断 23 第三节 论点的分类 28 第三章 新闻评论中的事实 53 第一节 评论中新闻事实的不同作用 53 第二节 论据的要求 56 第三节 新闻评论中知识的运用 63 第四节 新闻评论中对新闻事实的处理方法 72 第四章 新闻评论中的论证 77 第一节 论证的性质与方法 77 第二节 逻辑方法在新闻评论中的应用 80 第三节 新闻评论中的反驳 99 第五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 105 第一节 选题的性质 105 第二节 选题的情境与类型 107 第三节 选题的标准 113 第六章 新闻评论的结构 117 第一节 结构是传播效率的要求 117 第二节 议论文结构的基本类型 119 第七章 新闻评论的标题 131 第一节 新闻评论标题与信息传播效率 131 第二节 新闻评论标题的信息评价 138 第八章 新闻评论的文风与语言 143 第一节 文风和语言的体制性问题:官话与民话 143 第二节 评论语言的文体界线问题:直笔与曲笔 148 第三节 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情感与理智 149 第九章 新闻评论的伦理 159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伦理责任 159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伦理问题 165 第十章 社论制度及其文体 170 第一节 社论的制度性 170 第二节 社论文体演化的源流:社论时评化 176 第三节 中西社论的对比 181 第十一章 言论版制度 188 第一节 言论版概述 188 第二节 言论版的构成要素 189 第三节 言论版的内在关系与特征 202 第十二章 编者按与配评论 208 第一节 编者按的性质与功能 208 第二节 编者按的类型 211 第三节 配评论 216 第十三章 新闻述评 219 第一节 述评文体的性质 219 第二节 述评的发展源流 220 第三节 述评写作的要点 222 第十四章 杂文与新闻评论的关系 225 第一节 杂文的认识价值 225 第二节 杂文与新闻评论的区别 228 参考文献 237
新闻评论是在历史中产生的,它的一些品格和特性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展现的。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比较容易把新闻评论文体及新闻评论问题讲清楚,这是本书教学的一个基本认识。因此,尽管人们习惯接受的教学模式一般是静态地“定性”,这也是教科书的结构特点,但本书将尽可能用动态的历史过程来说明所谓“定性”的品质是如何产生的。由于社会的开放和进步,我们正处于一个新闻评论迅速发展的时期。发展和由此产生的丰富的形态,使新闻评论的一些可能反映规律性的东西比以往更清晰地显现出来。这自然促进了人们对新闻评论的认识,这是新闻评论教程更新的根本原因。本书作者积十余年从事新闻评论写作和编辑的经验,亲身见证了这样一个历史过程。然而,从教之后对新闻评论史的涉猎使本书作者感到,早在20世纪初期,中国新闻评论已经获得了较为充分的发展,它的特征已经得到研究者与实践者较为充分的揭示。新闻评论在当代中国的迅猛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那样一种历史过程的重演。这就使我们有机会打通中国新闻评论一百多年的文本经验和学术经验,形成长周期的通观视野。当然,新的时代背景、社会舆论环境,特别是公众广泛参与的程度,都是当代中国新闻评论新的、独有的发展动力。总之,新闻评论的发展受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文体自身的演进规律;二是时代、社会的开放程度和公众的参与程度;三是传播渠道与技术的影响。当代新闻评论的发展主要受后两个因素的影响。新闻评论教程的更新是思想的接力,而其基础则是新闻评论实践的接力。我们之所以比前人有更新一点的认识,无非是因为我们看到的新闻评论ⅰ前 言现象与前人有所不同了;而正是前人,给了我们进一步思想的能力。因此,本书尽可能把深刻触及了新闻评论规律的前贤著作详细注明。这不仅是对前人认识成果的尊重,也是对认识规律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这可以为同学们提供一种开阔的认识空间和研究索引。也正是为了给同学们提供一种更开阔的、融会贯通的认识视野,本书也着意于揭示新闻评论与人类一般认识规律、新闻传播基本规律、人类意见传播和议论文写作一般规律的关系。另外,在正文中插入的文本框内的观点、概念和引文材料,也是为了就一个问题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参考。总之,为同学们接通被不同学术领域所分割的涉及新闻评论的知识、经验,是本书追求的一个目标。学习新闻评论写作,不仅在于对其性质和特征的理性把握,还要积累对新闻评论的感性经验。曾国藩在《家训》中曾经说:“读书(学习)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不能探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得其深远之韵。”这是对我国传统的写作训练方法的概括,可见以诵读为手段的感性经验是学习写作的重要方法。当然,更重要的是在理性基础上的感性经验,从认识和写作的角度而非一般阅读的角度,掌握新闻评论的内部结构和逻辑关系。本书将尽可能地帮助大家通过一些典型的完整作品积累理性的阅读经验,培养理性的阅读能力。这是写作训练的起点。由阅读的感性经验出发,到对评论的成分辨识与结构分析的训练,再到练习写出简单的判断,寻找和安排支持判断的论据,揣摩体会,循序渐进,这可能是新闻评论教学训练的一个合理程序。限于教科书的体例,本书与这样一种教学程序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本书不仅得益于作者十余年新闻评论写作与编辑的实践经验,得益于前贤的指引和师长、同事的帮助,也得益于近几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学经验,得益于与同学们在课堂内外“教学相长”的交流与相互促进。正是同学们在课堂上,在电话、电子邮件和BBS中提出的问题,促使作者对新闻评论的一些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本书中的一些见解,直接来自于这种思考;本书中的一些例子,直接来自于同学们的作业。这些教学经验使作者感到,在大学本科阶段写出一定水平的新闻评论是有可能的。同学们中间存在着新闻评论丰富的写作潜力。正是同学们给了本书作者新闻评论教学的信心。 作者 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