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际收支(1)
第一节 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1)
第二节 国际收支分析(7)
第三节 国际收支的调节(11)
第四节 我国的国际收支(18)
第二章 外汇、汇率与外汇市场(26)
第一节 外汇与汇率(26)
第二节 汇率的决定与变动(38)
第三节 外汇市场(47)
第四节 外汇交易(50)
附录 (71)
第三章 汇率制度与外汇管制(74)
第一节 汇率制度及其选择(74)
第二节 外汇管制(78)
第三节 货币局制度和美元化(86)
第四节 我国的外汇管理(95)
第四章 国际储备(113)
第一节 国际储备的性质(113)
第二节 国际储备资产的结构及形式(117 )
第三节 国际储备的管理(125)
第四节 我国的国际储备(135)
第五章 国际金融市场(146)
第一节 国际金融市场概述(146)
第二节 欧洲货币市场(155)
第三节 国际资本市场(161)
第四节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178)
第六章 国际金融风险管理(189)
第一节 国际金融风险管理概述(189)
第二节 外汇风险概述(194)
第三节 外汇风险管理(200 )
第四节 其他国际金融风险管理(212)
第七章 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226)
第一节 国际资本流动概述(226)
第二节 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与风险(238)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242)
第四节 投机性冲击与国际金融危机(249)
第八章 国际货币制度(261)
第一节 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和发展(261)
第二节 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268)
第三节 欧洲货币一体化(272)
第四节 国际货币制度改革(282)
第九章 国际金融协调与机构(293)
第一节 国际金融协调及其发展(293)
第二节 《巴塞尔协议》与《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297)
第三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06 )
第四节 世界银行集团(313)
第五节 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321)
第十章 国际金融理论前沿(329)
第一节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329)
第二节 汇率决定理论(339)
第三节 汇率制度理论(344)
第四节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349)
第五节 国际金融危机理论(358)
第六节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理论
参考文献(376)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现代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经济。经济关系全球化意味着国际分工、合作的加强与深化。超越国界和社会体制差异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扩大了金融活动的空间,使得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格局逐步形成。金融国际化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国际化、金融业务国际化、货币国际化、金融市场国际化等。随着国际资本流量规模在不断扩大,参与国际金融活动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全球性的高速化、系统化、网络化的资金融通系统逐步建立。同时,多种金融创新工具包括金融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地推行,不仅带来了国际信贷的扩张,也促使国际资本市场投机性加剧,从而孕育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和爆发国际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而国际间的一切经济交往都与国际收支、汇率决定、汇率制度、外汇储备、外汇风险管理、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货币制度等重大国际金融活动相关,也由此成为国际金融学的核心内容。当前国际竞争的突出特点是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国际经济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人才资源的国际竞争,因而也必然是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近年来,各国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突出了高等教育为社会经济服务这一基本目标。英国政府在1985年发表的《20世纪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绿皮书中指出“与其他国家的成就相比,英国的经济形势自1945年以来一直令人失望”,因而政府要求高等教育“对更有效地改善国民经济做出贡献”。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第25届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大会总的议题就是讨论面向21世纪的教育。1994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推出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对美国的教育着手进行改革。此外,韩国、荷兰等国也都相继推出了教育改革方案。可以说,国际经济竞争正成为各国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力。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及时推出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部于1994年制定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正式启动了我国高等教育迈向新世纪的进程。这对我国的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是一次难得的机遇,长期以来金融学专业教育划分过专过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等问题有望基本得到解决。1前 言1992年以后,我国金融学教学增加了一些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金融活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性的内容,引进一些国外金融学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设置了一系列新的课程,但总体上我国金融学的教学内容不少已经陈旧,课程与教材之间重复较多,与发达国家之间有不少差距。21世纪金融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突出强调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积极吸收现代国际金融理论研究和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最新成果,大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学教育的有益经验,又要结合中国加入 WTO 以后金融市场逐步开放的实际,努力培养和造就一代具有全球视角、综合素质的国际化金融人才。本教材正是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为适应我国高等金融学教育蓬勃发展的需要而编写。它吸收了国内外国际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最新变化,结合了作者多年从事国际金融学教学的经验,遵循教材编写的稳定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原则,在充分考虑与国际接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外汇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开放的实际情况,主要围绕三个教学目标编写:掌握国际收支、外汇汇率、汇率制度、外汇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协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外汇交易业务、国际金融风险管理业务的知识和技能;系统而准确地理解国际收支调节、汇率决定、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现代国际金融理论的最新进展。本教材适合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管理类各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教材,也可以作为财经类各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本教材是集体智慧和团结协作的结晶,由湖南省各高校相关院系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共同编写完成。主编由杨胜刚教授担任,副主编由饶育蕾教授、谢罗奇副教授、姚小义副教授担任。全书由主编和副主编分工总纂并最终审核定稿。各章节编写人员及分工如下:第一章:邓超,中南大学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博士、博士后);第二章:邵新力,湖南大学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系(副教授、硕士);第三章:丁华南,湖南大学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系(副教授、硕士);第四章:袁冬梅,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金融系(讲师、硕士);第五章:饶育蕾,中南大学商学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第六章:姚小义,湖南大学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系(副教授、博士);第七章:杨胜刚,湖南大学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系(教授、博士、博士后);第八章:李勇辉,湘潭大学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博士);2国际金融学第九章:谢罗奇,湘潭大学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硕士);第十章第一节:邓 超,第二节:邵新力,第三节:丁华南,第四节:杨胜刚,第五节:谢罗奇,第六节:李勇辉。在教材编写和出版过程中,中南大学出版社谭晓萍编辑、陈雪萍副编审提供了许多帮助;湖南省教育厅、湖南大学将本教材列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并为本教材的推广与使用提供了大力支持,在教材的修订过程中,湖南大学金融学院国际金融方向学术团队的祝炳奎副教授、邵新力副教授、吴志明博士、刘晓兰博士、黄文青博士生、吴立源博士生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睿智的建设性意见并直接参与内容的修改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也诚恳地希望广大读者特别是任课教师和使用和使用本教材的同学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本教材的质量。
杨胜刚
200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