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中心
图书中心
新书推荐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图书中心 -> 新书推荐 -> 正文
语文方法论
  • 【作者】:刘建琼
  • 【出版时间】:2005-11
  • 【字 数】:374(千字)
  • 【定 价】:¥23(元)
  • 【出 版 社】:中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81105-197-4/H·014
  • 【页 码】:465(页)
  • 【开 本】:32开
绪 论 语文方法论与语文教育1 第一节 有意义的几个“语文”问题的解读2 一、“语文”含义的嬗变2 二、“语文”性质的训释演变5 三、个性化的语文追求14 第二节 语文方法论探索的关键诠释19 一、语文方法论与本体论19 二、语文方法论与探究论21 三、语文方法论与语文学30 第三节 语文方法论与语文教育观31 一、语文方法论与语文素养观31 二、语文方法论与语文学科观32 三、语文方法论与语文心理观37 第一章 音、形、义积累方法39 第一节 音、形、义积累方法理论概述39 一、汉字的基本优势39 二、汉字的基本特点41 三、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46 第二节 识记现代汉字字音的策略和技巧51 一、弄清汉字误读的主要原因51 二、纠正误读字的主要方法51 三、识记现代汉语多音字的策略和技巧53 四、识记易混声韵母之汉字字音的方法55 五、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和要求说明57 第三节 识记现代汉字字形的策略和技巧60 一、图示法60 二、点拨法61 三、联想法61 四、演示法62 五、比较法62 六、消灭错别字需要注意的几个技巧问题62 第四节 运用现代汉字字义的策略和技巧63 一、运用现代汉字字义的视角63 二、熟悉《容易用错的成语一览表》,依法规范成语66 第五节 音、形、义的实践案例交流68 一、湖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试卷的题型和样卷68 二、研究高考语文音形义试题74 第二章 现代汉语语句诊治美容方法76 第一节 诊治美容方法的理论概述76 第二节 现代汉语语句诊断策略79 一、病句快速诊断的基本方法80 二、病句修改的基本方法83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语句美容的策略和技巧86 一、怎样美容86 二、语句美容的主要技巧90 第四节 诊治美容方法的实践案例交流92 第三章 现代文阅读质疑探究法99 第一节 现代文阅读质疑探究法的理论概述99 一、言语创生论99 二、文章图式论113 第二节 现代文阅读质疑探究法的策略119 一、语义学角度119 二、社会学角度128 三、文化学角度133 四、接受美学角度145 五、文体论角度149 六、教学论角度152 第三节 现代文阅读质疑探究法的案例交流154 一、语义学解读示例154 二、社会学解读示例159 三、文化学解读示例161 四、接受美学阅读示例163 五、文体学解读示例168 六、教学论阅读示例173 第四章 文言文学习诵读法181 第一节 文言文诵读法的理论概述181 一、文言文诵读法的哲学基础182 二、文言文诵读法的心理学基础183 三、文言文诵读法的教育学基础183 第二节 文言文诵读法的策略探究185 一、强化诵读氛围,培养诵读习惯185 二、加强方法指导,把握诵读层次186 三、注意诵读导向,深化诵读效果188 第三节 文言文诵读的技巧189 一、关于情境设置的技巧189 二、关于诵读传情的技巧190 三、关于文言文背诵的技巧192 四、文言短文诵读测试示例195 第五章 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207 第一节 古代诗歌的几种鉴赏理论208 一、“意境”说208 二、“悟性”说209 三、“虚实”说210 第二节 古代诗歌鉴赏的策略探究211 一、意象和意境鉴赏法213 二、“诗眼”鉴赏法219 三、形象鉴赏法222 四、艺术表现鉴赏法253 第三节 古代诗歌鉴赏案例交流259 一、形象鉴赏示例264 二、语言鉴赏示例268 三、表达技巧鉴赏示例273 第六章 借鉴与创新的作文方法278 第一节 作文借鉴与创新的理论概述278 第二节 作文借鉴与创新的策略探究286 一、要讲究开发富于创造精神的右脑286 二、要培养怀疑的精神和想象的能力286 第三节 作文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种种288 一、思维的整合法288 二、认识事物的方法289 三、“十”字思维法(即快速思维法)294 四、思路畅通法302 第四节 借鉴与创新的技巧实践案例交流304 一、剖析类案例304 二、范文类案例306 三、试题类训练设计312 第七章 对话、演讲和辩论的方法315 第一节 对话、演讲和辩论的理论概述315 第二节 对话的策略探究317 一、四看317 二、四讲323 第三节 演讲的策略探究328 一、演讲要讲究的基本策略328 二、演讲稿的特点329 三、怎样写好演讲稿330 四、目前演讲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333 五、初次演讲的心理调节335 第四节 辩论的策略探究337 一、了解辩论的特点337 二、熟悉辩论赛的模式338 三、明确四位辩手的分工339 四、要做好辩论各阶段辩词的准备340 五、掌握辩论赛中的主要战术343 第五节 对话、演讲和辩论的技巧实践案例交流354 一、对话案例354 二、演讲稿案例355 三、对抗辩论赛案例357 第八章 话题作文法362 第一节 话题作文的理论概述362 一、写作的意义362 二、写作的基本途径363 三、写作的条件365 四、命题学及其意义366 五、话题作文与其他命题形式作文的区别373 六、话题作文的优势与不足376 第二节 话题作文法的运用策略380 一、官能训练380 二、智能训练385 三、技能训练403 第三节 话题作文法的案例交流406 一、审明题意,开发思路406 二、多向立意,确定主题419 三、锤炼语言,驾驭文体423 四、注意发展创新能力432 五、阅读模仿,推陈出新437 第九章 语文教学评价443 第一节 语文教学评价的理论概述443 一、语文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443 二、语文教学评价的意义和原则446 第二节 语文教学评价的策略探究449 一、情境性评价450 二、档案袋评价451 三、表现性评价451 四、用纸笔测验(或考试)452 五、其他方法453 第三节 语文教学实践评价案例交流458 主要参考文献464
语文教育和教学的讨论,在近10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没有停止过。这就说明:一是语文本身具有复杂性,二是研究的维度总是难以周到和准确。争论不休,不是一件坏事,真理愈辩愈明嘛。但是,不管怎样批判,语文的本质似乎还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不管怎样探究,语文的学习实践似乎还是以学习言语、研究语言作为中轴,借助内容和知识实现语言的自由境界。怎样学习语文?笔者认为,简而言之,似乎是凭着语言负载的意义激活自我沉睡的心灵,使精神的血液流淌,从而获得相对意义上的言语自由。学习语文就是要达到自由而且美丽地运用汉语,使生活变得自如自在。语文的万千景象,让初生的牛犊迷迷蒙蒙。实际上,只要从实践的角度去学习,语文又会变得轮廓清晰。当然,其间牵涉着学习的方法问题。愚以为,方法的掌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节奏。比如,关于理念的方法,学习语文应该以塑造大写的“人”作为终极目标,应该抱着真诚地多读多写多听多说的态度,而且,读写应该摆在首位,以此去规范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怕书卷不聚,还怕言不成文?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研究精神为之,还怕言说做不到简明连贯得体?我想,这样应该是可以实现学好语文的目标的。章太炎、鲁迅、林语堂等语言大师都给后人开列过“读书书目”,他们根据自己的读书历史,将所读之书依照一定的标准按照先后次序排列,给读书人一个方便。据资料说,照次读来,真是收效甚大,这就是策略性质的方法。在具体的读书之中,还存在读书艺术的问题。比如说吧,读戏剧,是不是要抓住冲突啊;读小说,是不是要抓住历程啊;读诗歌,是不是要抓住意象和意境啊,等等。所以,归纳起来,方法有着理念、策略和艺术操作的不同层面。自然,这些都应该掌握,不然学习语文的效果就要差一些。《语文方法论》这本书原意是从实践的层面来谈方法的理论践行问题,或从教的角度,或从学的维度,或从评价的视角。现在的模样,不知道有些启发意义没有。2001年底中南大学出版社的程滨同志跟我商量,要我写作此书,当时,我十分爽快地答应了。这基于两个原因,一是本人遨游语文海洋20多年,中师语文、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都教过,有些体验;二是初学语文者需要一本有实际操作意义但又通俗实用的理论简说书。尔后,长郡老校友、中南大学出版社原社长刘石年教授找我讨论具体事宜,应该后面就是正式写作了。遗憾的是,事情变化了:不久,我夫人摔伤脚,不久,儿子进入高三,真是时间不够用。当然,今天夫人康复很好,儿子进入了同济大学深造,只是本书就被我弄得迟迟不产。再后来,刘社长一再催促,时间又紧迫,一人不能完成了,我只好求救湖南语文界的老朋友———林伟民、李德民和肖守志三位语文特级教师。我将写作的体例、纲要、参考资料来源等等提供给他们,请他们帮忙完成书稿。稿件汇总后,字字修改,有些章节改动颇大,不是三位水平不高,而是让书的风格大致相同,就是现在的样子,请原谅。本书从学习语文的角度讲方法,讲理论,有用才是宗旨。本书具体布局:绪论,讲语文方法论与语文教育。先谈有意义的几个“语文”问题,再谈语文方法论的几组关系,最后谈语文方法论与语文教育观,让读者知道,部分的宏观语文理念和基本观点。第一章至第八章由语言而文章而文学而写作,介绍了一些最最基本的有效学习方法。第九章讲语文学习的效果应该如何评价。所以,书的思路是理念—方法—评价。其中,绪论和一、五章,由刘建琼负责;二、四章由李德民负责;三、八章,由肖守志负责;六、七、九章由林伟民负责。整体构思、统稿和润色由刘建琼负责。结尾了,还要说一句。谢谢刘石年教授和程滨老朋友,谢谢三位资深特级教师,谢谢为本书提供了学术材料的学者。 刘建琼 2005年6月8日长沙山疑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