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变态导致大学生犯罪3
心理疾病导致大学生学业荒废19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29
第二章 抑郁症袭击校园大学流行心理感冒47
抑郁症是我们为自己构筑的心灵的牢狱52
隐藏在内心的抑郁,像蓓蕾中的蛀虫一样56
中国父亲排第几?60
我只能做第一66
戴上抑郁的眼镜只能看到灰暗69
走出抑郁73
第三章 强迫症是大学生的高发病无休止地自我折磨81
我不敢想象考“砸”了会怎样89
爸爸,我实在太累太累93
我为何会死死盯住你的左眼?96
钻牛角尖的人100
揭开你神秘的面纱103
抑制不住的冲动107
顺其自然 为所当为110
第四章 青春期的恐怖大学生的自我中心主义125
脸红恐惧129
视线恐惧131
有口难开135
她究竟害怕什么?142
战胜恐惧144
第五章 新世纪的焦虑我强烈地感到一种威胁,但我不知道它来自哪里153
英语四级焦虑157
死亡焦虑161
我担心再也找不到纯洁女孩165
谁能告诉我,我是谁?168
信息焦虑170
成长危机干预172
第六章 超负荷的学习使我们神经衰弱未老先衰的一代181
寝室成了“集中营”188
谁能为我们松绑?191
锻炼身体 为自己松绑195
第七章 大学生的疑病症我们究竟病在哪里?199
疾病是最好的挡箭牌201
你能读懂你的情绪吗?205
我是病人,你能不关心我吗?210
性病恐惧212
接纳过去 接纳自己213
第八章 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天有不测风云219
温室里的花朵遭遇“暴风雨”222
谁来帮助我?226
怎么就我倒霉?230
玻璃心理234
抚慰受伤的心灵237
第九章 一种新的心理疾病———网络成瘾莘莘学子沦为网络瘾君子245
网络游戏就像毒品252
网络为我打开了自由的窗口257
泄愤场所262
做现实世界的成功者266
第十章 “另类”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标志性问题大学生的性心理、性行为、性知识调查271
阻拦性泛滥的堤坝已经被冲垮280
“大学生同志”287
出卖青春296
性行为的管理303
第十一章 分裂的自我恍惚的世界307
奇怪的声音310
童年性虐待埋下了祸根316
心理界限薄弱的人极易招致精神分裂症321
及早识别,尽快就医325
第十二章 病态人格大学生人格障碍面面观329
“断不了奶”的大学生333
怀恨的人341
当代的“那喀琉斯”351
穿“红舞鞋”的人359
塑造健康人格367
第十三章 现代人的自杀大学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373
自杀意念弥漫大学校园379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385
魔鬼的邀请书389
自杀是种社会疾病395
寻找生命的意义399
我心中的目的一直是想给出生活在我们之中的那些病态的人一幅准确的画像,与此相应描述那些在实际生活中驱动他们的那些冲突,他们的焦虑,他们的痛苦以及他们在与他人和自己打交道时所遇到的困境。———卡伦·霍妮
我在中南大学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做心理咨询6年了,每年接待来访学生几百人次。来访学生的问题主要有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恋爱挫折、抑郁消沉、焦虑、网络成瘾、性困惑、应激应付、就业压力、经济窘迫、自杀等。这些问题,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是成长中的烦恼,是青春期遇到的正常的、自然的麻烦;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却是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心理行为明显偏离常模,社会功能下降、适应不良和本人感到精神痛苦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的痛苦是难以名状的,我无数次地倾听他们痛不欲生的感受,这是来自一个人灵魂深处的呻吟。当我一次次敲开来访学生的长久封闭的心灵之窗时,我看到了一个个精神畸形的人,他们本来天赋很高,极有发展的潜质,但他们的心理免疫功能却已丧失。这就像艾滋病的病毒进入血液破坏人身体的免疫系统,使它无法抵抗其他疾病一样,一个并不严重的生活事件就可以置他们于死地。心理疾病的形成过程中,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对大量心理咨询的个案研究中,我们着重探讨了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养如何影响大学生的精神健康。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在缺乏理想信念的状态下,社会一味鼓励个人的成功,对学生而言成功的惟一标准就是考试名列前茅,超过别人、打败对手是成功的标志,失败是不可接受的耻辱。家长渴望儿女出人头地,学校希望学生金榜题名,一根高考魔棒使得亿万人疯狂旋转,每个家庭、每所学校、每个学生都陷入到社会期待的这张网之中不能自拔。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教育实际上是制造失败者的教育。大多数学生因不能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而被贴上了有形或无形的“失败者”的标签,学习上的失败损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些学生对被贴上“差生”、“失败者”标签的经历刻骨铭心,他们自然就会融入和自己一样失败的同龄人组成的亚文化群体之中。除了消沉堕落外,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可能产生反社会行为,这也就是青少年犯罪比例大大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教育中获利的少数优胜者仍然难逃厄运,应试教育给他们打下的时代的烙印,那就是没有弹性的绝对化思维。我的来访者中很多人都是以超过当地重点本科分数线几十分甚至上百分的高分进入大学的,这些尖子生虽然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或者有着不同的经历,但他们的认知模式却惊人的相似,那就是绝对化、两极化的思维认知模式,他们的心理没有弹性,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没有一点回旋的余地,一次考试失利、一次演讲失态都可能将他们逼上绝路。近几年媒体不断将能够捕捉到的大学生自杀的信息曝光,这确实引起了轰动效应,人们不明白青年中的佼佼者为何一个个莫名其妙地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当一些家长庆幸自己的孩子平安时,他们也许无法知道他们的孩子其实也并不那么安全,他们很可能也患上了神经症的各亚型。面对人格失常的大学生,我看到了他们家庭的不和,母爱剥夺,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或放任纵容,或十分苛刻;或百般宠爱、呵护备至,或冷漠拒绝;或超价评价,或讽刺挖苦。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的是一种病态的关系,这些孩子和同伴在一起也根本不知道主动寻求、发展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管他们的智商有多高、学习有多好,可他们直到成年也不能与人建立成熟和谐的稳定关系。尤其在那些常常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家庭不再是避风港,而是一个严重的应激源。在父母的厮打中,一个没有成熟的认知结构的孩子,极容易导致自责感、羞耻感、无能感、无助感等,他们以后不仅情绪不稳定,而且自我形象和自尊都受到严重创伤。大学生的人格障碍和家庭教养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本书的特色是用大量真实的个案全面反映了大学生心理疾病的状况,真实描述了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心理疾病给大学生本人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揭示了大学生心理疾病发生的心理、社会因素,并介绍了精神动力说、行为主义、社会认知、人本主义等多种理论对各种心理疾病治疗的具体方法。书中还引用了我国专家、学者近10多年关于大学生心理疾病流行病调查的大量数据和一些媒体的真实资讯,在此深表谢意。人有病,天知否?我想借这本书将大学生心理疾病真实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学生心理疾病与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希望以此来唤起更多的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对我国儿童及青少年心理环境的污染的深刻反思。我特别要说明的是,我必须严格遵循为来访者保密的原则,所有可辨认当事人的细节我都做了变更,人名、地名以及所有与当事人身份有关的资料我都没有直接使用。书中除了新闻媒体公布的为公众所知晓的案例外,其他一律使用化名,若有雷同纯属偶然,敬请读者谅解。我将继续为我的来访者保密,希望得到你们的理解和支持。几年来,我对美国张宝蕊教授、李绍昆教授一直心存感恩,是他们扶我走上了助人之路。我要感谢中南大学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几位同仁,我们在严峻的挑战下互相支持、一起分享、共同成长。我还要感谢中南大学出版社编辑部主任李昌佳先生的慧眼,感谢本书责任编辑谢剑先生的辛勤劳动。
雷 敏
2005年9月于长沙岳麓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