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闻采访的本质和特征 …………………………………………1
1.1 新闻采访的本质 ……………………………………………………1
1.2 新闻采访的特征 ……………………………………………………6
1.3 新闻采访的地位和作用………………………………………………12
第二章 新闻采访活动的主体———记者 ………………………………15
2.1 记者及其职业类型 …………………………………………………15
2.2 记者的职责与任务 …………………………………………………18
2.3 记者的素养 …………………………………………………21
第三章 新闻事实的识别及方法 …………………………………………27
3.1 识别新闻事实的依据…………………………………………………27
3.2 识别新闻事实与新闻敏感……………………………………………30
3.3 识别新闻事实的方法…………………………………………………36
第四章 新闻采访选题确定的原则及方法……………………………… 40
4.1 采访选题的含义及其确定原则………………………………………40
4.2 获取新闻线索与采访选题的确定方法………………………………45
第五章 新闻采访的程序和方法 …………………………………………54
5.1 明确报道思想的作用和要求…………………………………………54
5.2 采访准备的意义和方法………………………………………………57
5.3 采集新闻材料的要求和方法 ………………………………………62
5.4 采访记录的要求和方法………………………………………………68
第六章 新闻访问活动及方法 ……………………………………………74
6.1 新闻访问的内涵与类型………………………………………………74
6.2 提问的方式与技巧……………………………………………………77
6.3 镜前访问的特点与要求………………………………………………87
6.4 新闻访问活动成功的一般要求………………………………………92
第七章 新闻观察活动及方法…………………………………………… 99
7.1 新闻观察的内涵和作用 …………………………………………… 99
7.2 新闻观察方式的分类 ……………………………………………… 103
7.3 新闻观察的内容与方法………………………………………………105
第八章 特殊方式的新闻采访…………………………………………… 115
8.1 隐性采访 ……………………………………………………115
8.2 体验式采访 ……………………………………………………122
8.3 电话采访 ……………………………………………………126
8.4 互联网新闻采访 ……………………………………………………130
第九章 时政新闻采访 ……………………………………………………136
9.1 时政新闻的内涵与特点………………………………………………136
9.2 时政新闻采访的一般要求……………………………………………138
9.3 国内外重大时事和会议新闻采访……………………………………141
第十章 经济新闻采访 ………………………………………………151
10.1 经济新闻的内涵和特点…………………………………………… 151
10.2 经济新闻采访的原则与方法……………………………………… 155
10.3 经济新闻采访的要求 …………………………………………… 162
第十一章 法制新闻采访 ………………………………………………168
11.1 法制新闻的内涵和特点…………………………………………… 168
11.2 法制新闻采访的要求 ………………………………………………172
11.3 法制新闻采访的工作程序与方法………………………………… 177
第十二章 社会新闻采访 …………………………………………… 182
12.1 社会新闻的内涵与特点…………………………………………… 182
12.2 社会新闻采访的原则与方法……………………………………… 185
12.3 社会新闻采访应注意的问题……………………………………… 189
第十三章 体育新闻采访 …………………………………………… 193
13.1 体育新闻的内涵与特点 ………………………………………… 193
13.2 体育新闻采访的原则与方法……………………………………… 199
第十四章 文化娱乐新闻采访 ………………………………………… 205
14.1 文化娱乐新闻的内涵与特点……………………………………… 205
14.2 文化娱乐新闻采访的原则与方法………………………………… 210
参考文献 ………………………………………………217
新闻采访活动和以新闻采访为职业的记者的出现,始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初期,后由西方传入中国。到了现代社会,随着政治制度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专门从事新闻采访活动的记者队伍也由初期的寥若晨星成长为一支浩浩荡荡的职业大军。伦敦《泰晤士报》编辑威坎·斯蒂德说:“新闻业不只是一种匠艺,也不同于一门工业,它是介于艺术和政府部门之间的行业。记者本身就是非官方的公仆,他的目的就是为公众服务。”①早在20世纪40年代,哈钦斯新闻自由委员会在他们提交的关于美国新闻业现状的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就提出:“没有哪种公共服务比传播服务更重要……现在,一个新闻记者最需要的不是关于本行业的计谋和机器使用方面的训练。如果他要成为一个胜任的公共事务评判员,那么他需要接受最广博和最丰富的教育。”②新闻自由委员会所说的“最广博和最丰富的教育”应该是指培养新闻记者作为一种职业所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能够胜任为公众服务任务的必备素质。新闻采访就是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这种职业素养不是每个记者与生俱来的,它必须经过不断的磨练与培养。这一点,对于身处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新闻媒介从业人员来说,尤为重要。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进入21世纪的中国新闻传播1前 言①②(美)麦尔文·曼切尔著.新闻报道与写作.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1,3。(美)新闻自由委员会.展江,王征,王涛译.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8~49。事业,无论是在新闻业的基本理念、新闻媒介作为一种实业的经营方略上,还是在新闻传播技术的更新、新闻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等等各方面都有着与前大不相同的进步。这一方面为新闻业的发展展现了一个广阔无垠的前景,为记者的采访活动提供了观念层面与技术层面的现实支持;另一方面,新闻传播事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新策略也层出不穷地涌现到新闻从业者的面前,给记者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当今社会的信息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国际国内重大时事、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周围世界的突发事件、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新闻信息正在成为社会公众密切关注的话题。同时,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各种社会价值观念与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社会公众需要记者发挥其作为社会环境的监测者的积极作用。记者的新闻采访活动正是他们恪守职业责任的最基础的工作。记者对于新闻信息的了解是一个调查、核实、取证的过程,新闻信息必须经过挖掘、发现,才能展现其真实的面目。记者采访的目的就是为那些不能目睹或了解影响他们的事件的人们,查清并说明真相。记者的采访就好比一个侦探在想方设法剥开那层神秘的外衣,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新闻传媒业是社会的公共事业,记者作为新闻传媒业的从业人员,除了承担自身的职业责任,还应当承担起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社会责任。从这一点来看,新闻采访便不单是一种专门的职业行为活动,也是一种肩负“守望”重任的社会活动。因此,新闻采访学不仅仅是介绍、阐释采访技巧、方法的学问,还应当是一种责任感、同情心和社会良知的学问。我们试图将这种观念在本书的阐述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去,希望认同本书见解与主张的人,能从中获得收益;也希望这种收益不仅仅是新闻采访技术层面的,更重要的是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层面的。因此,本书的目的,就在于为培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道德品质和职业精神的职业化记者提供观念与方法方面的指导。若果能如此,当是我们为中国新闻传播业发展与新闻职业教育所尽微薄之力的最大回报。本书分为十四章。第一、二章着重对新闻采访的本质、特征以及新闻采访主体———记者的渊源、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概说。第三至七章侧重于阐述新闻采访活动过程中所包含的操作层面的程序、方法、原则等。第八章重点介绍了几种在目前的新闻采访活动中较为时新、有效的特殊采访方式。第九至十四章则将新闻采访活动按采访对象所处行业、领域以及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的分类选择,采取分开论述的方式,对六种主要新闻信息的采访方法、原则、要求进行具体的描述。2新闻采访较之以前笔者编著的新闻采访学教材,本书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在运用层面上的结合。整个结构遵循一种依托浅显的理论阐述探寻实践中的方法与技巧的逻辑次序。因此,理论的论说力图简洁、清晰,辅以大量的实践材料,包括采访经验、案例作为佐证。前半部分的章节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新闻采访活动的全部过程,从采访主体的职业素养到采访实施过程中选题的确定再到新闻事实的发现、识别、挖掘等各个环节的基本原理,为各种不同场合、不同采访对象、不同采访内容概括出采访的基本的程序和方法。后半部分的章节从采访对象所属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采访方法、要求、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分别论述,形成理论阐述与实际操作相互照应的格局。另外,本书所选论据材料经过重新整理,绝大部分采用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甚至近两年来国内外新闻传播实践中具有新鲜性、代表性的新经验、新案例。这些材料对于新世纪新闻传播院系的学子们可能更具有接近性和时新性,也增加了论述的贴切感和说服力。本书引用的观点和材料,有一部分是参考了一些兄弟院校同行们的采访学教材或新闻业界人士的经验总结,在此谨向原作者深表谢意。由于水平有限,再加上篇幅、时间的限制,本教材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在此恳请阅读本书的专家、同行、同学们批评指正。
罗以澄
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