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中心
图书中心
新书推荐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图书中心 -> 新书推荐 -> 正文
贵金属冶金及产品深加工
  • 【作者】:杨天足
  • 【出版时间】:2005-08
  • 【字 数】:633(千字)
  • 【定 价】:¥68(元)
  • 【出 版 社】:中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81105-131-1/TO·007
  • 【页 码】:801(页)
  • 【开 本】:32开
本书论述了金、银、铂、钯、铱、铑、锇、钌共八种贵金属的性质、资源、生产情况和用途;对贵金属的提取冶金原理、工艺,二次资源的回收及贵金属冶金的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详细的介绍;同时还介绍了贵金属常见的化工产品的制备方法与工艺。本书可作为冶金工程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供从事贵金属冶金、生产、化学品制备等研究人员及涉及贵金属管理、经营的人员参考。
绪 论(1) 第1篇 贵金属的性质、资源和用途第1章 贵金属及化合物的性质(4) 1.1 贵金属的物理性质(4) 1.2 贵金属的化学性质(8) 1.3 贵金属的化合物(19) 1.4 贵金属的配合物(29) 第2章 贵金属的资源(44) 2.1 矿石和矿床类型(44) 2.2 贵金属主要矿物(49) 2.3 贵金属的供给与需求(55) 2.4 贵金属资源及生产概况(69) 2.5 贵金属重要的网络资源(81) 第3章 贵金属的用途(89) 3.1 贵金属的产品标准(89) 3.2 金的用途(95) 3.3 银的用途(102) 3.4 铂族金属的用途(109) 第2篇 金、银冶金 第4章 金银提取前的矿石加工(116) 4.1 从矿石中提取金银的原则流程(116) 4.2 矿石准备 4.3 金银矿石的重力选矿(120) 4.4 金银矿石的浮选(127) 第5章 混汞法提金(132) 5.1 混汞提金原理(132) 5.2 混汞提金的主要影响因素(136) 5.3 混汞提金的设备与操作(139) 5.4 汞膏的处理(145) 5.5 汞的安全防护(149) 第6章 氰化浸金(151) 6.1 氰化浸金原理(152) 6.2 氰化浸金的主要影响因素(166) 6.3 氰化物的水解和保护碱(172) 6.4 渗滤浸出法(175) 6.5 搅拌氰化浸出法(179) 6.6 氰化废水的处理(195) 6.7 氰化物的安全防护(201) 贵金属冶金及产品深加工 第7章 氰化物溶液与伴生矿物的作用(204) 7.1 铁矿物(204) 7.2 铜矿物(208) 7.3 砷和锑矿物(211) 7.4 铅锌汞矿物(214) 7.5 其他矿物(215) 7.6 氰化物溶液的疲劳(216) 第8章 从常规氰化浸出液中置换金银(219) 8.1 锌置换的原理(220) 8.2 锌丝置换法(224) 8.3 锌粉置换法(226) 8.4 金泥的处理(231) 第9章 现代氰化提金工艺(236) 9.1 炭浆法(237) 9.2 树脂浆法(264) 9.3 堆浸法(287) 9.4 其他新工艺(294) 第10章 非氰化浸金方法(301) 10.1 硫脲法(301) 10.2 硫代硫酸盐法(316) 10.3 多硫化物法(319) 10.4 卤化物法(322) 10.5 硫氰酸盐法(325) 10.6 其他浸金方法(328) Ⅲ目录第11章 难处理金矿的预处理(331) 11.1 难处理金矿的特征(331) 11.2 含微细粒包裹金的矿石(332) 11.3 含铜矿石(348) 11.4 含锑矿石(350) 11.5 含碳矿石(358) 11.6 含碲金矿石(359) 第12章 从重金属冶金副产品中提取金银(361) 12.1 阳极泥的性质(361) 12.2 阳极泥火法处理工艺(367) 12.3 阳极泥湿法处理工艺(379) 12.4 银锌壳的处理(401) 第13章 从二次资源回收金银(408) 13.1 金银二次资源的特点(408) 13.2 金银二次资源的来源(410) 13.3 金的回收(413) 13.4 银的回收(427) 第14章 金银的精炼与铸锭(442) 14.1 金的氯化精炼(443) 14.2 金银的化学法精炼(445) 14.3 银的电解精炼(448) 14.4 金的电解精炼(459) 14.5 金银的萃取精炼(467) 14.6 成品金银的熔铸(474) 第3篇 铂族金属冶金 第15章 含铂族金属矿的选矿(478) 15.1 砂铂矿的重选(479) 15.2 共生矿的浮选(481) 15.3 原生矿的选矿(487) 15.4 低品位铂钯矿的选矿(496) 第16章 含铂族金属物料的冶金富集(501) 16.1 铂族金属冶金工艺的框架(501) 16.2 浮选精矿的造锍熔炼富集(504) 16.3 铂族金属在熔炼过程中的行为(506) 16.4 浮选精矿火法冶金富集的典型实例(512) 16.5 低浓度铂族金属溶液的富集(522) 第17章 铂族金属与贱金属的分离(532) 17.1 铂族金属与贱金属分离的工艺路线(532) 17.2 火法分离(533) 17.3 湿法浸出分离(545) 17.4 电解分离(572) 17.5 元素硫的分离(578) 第18章 铂族金属的相互分离与精炼(584) 18.1 铂族金属分离的传统工艺(585) 18.2 铂族金属物料溶解前的预处理(589) 18.3 铂族金属的相互分离(594) 18.4 铂族金属的精炼(611) 第19章 贵金属的溶剂萃取(631) 19.1 贵金属的水溶液化学(632) 19.2 萃取机理(635) 19.3 贵金属的溶剂萃取(642) 19.4 溶剂萃取的典型工艺流程(663) 第20章 从二次资源中回收铂族金属(671) 20.1 铂族金属二次资源的特点和分类(671) 20.2 从合金废料回收铂族金属(673) 20.3 从废催化剂中回收铂族金属(684) 20.4 从其他复杂废料中回收铂族金属(690) 第4篇 贵金属产品深加工 第21章 银 产 品(697) 21.1 硝酸银(697) 21.2 氧化银(701) 21.3 硫酸银(705) 21.4 氰化银钾和氰化银(707) 21.5 银粉(710) 21.6 银浆料(715) 21.7 银盐感光材料和卤化银(719) 第22章 金产品(725) 22.1 氯金酸(725) 22.3 氯金酸钾(727) 22.4 氰化亚金钾(729) 22.5 氰化金钾(733) 22.6 亚硫酸金钾(钠、铵)(734) 22.7 金粉(736) 22.8 金水(738) 第23章 铂族金属产品(744) 23.1 铂的化工产品(744) 23.2 钯的化工产品(757) 23.3 铑的化工产品(768) 23.4 铱的化工产品(779) 23.5 钌的化工产品(786) 23.6 锇的化工产品(791) 主要参考文献(796)
贵金属既包括人类自古以来就发现的古老金属———金、银,也包括发现才二百余年的年轻金属———铂族金属(锇、铱、铂、钌、铑、钯)。它们之所以被誉为贵金属是由于物理、化学性质极为稳定,色泽瑰丽,在人类生活中常被用作贵重首饰或货币;在地球上资源极为稀少而且分散;加工、提取过程难度大、成本高;在实际应用中少而精,因而格外珍贵。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和使用金、银的国家之一,在清朝光绪年间,黄金年产量曾达13.5吨(43万两),占当时世界黄金产量的7%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贵金属工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报道,我国的黄金产量在2004年已达212.348吨,矿产银的产量在2003年达2500吨。我国的铂族金属从无到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勘查和开发了铂族金属的矿产资源,创建和发展了我国从矿产资源中提取铂族金属的工业体系,2004年仅从伴生的镍矿产资源中作为副产品提取的铂族金属已超过两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贵金属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国民经济中的航空、航天、航海、导弹、火箭、原子能、微电子技术等军工、高技术领域及化学、石油化工、汽车尾气净化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贵金属在众多的应用领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而被称为“首要高技术金属”、“现代工业的维生素”、“现代新金属”等。为了适应我国贵金属生产和产品深加工以及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作者根据多年的贵金属教学和科研经验、成果,编写了这本2贵金属冶金及产品深加工“贵金属冶金及产品深加工”。全书共分为4篇,第1篇主要介绍贵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及资源和应用情况;第2篇介绍金银冶金的理论和工艺,包括从矿石中金的氰化法提取、从冶金副产品和二次资源中提取金银;第3篇介绍铂族金属的选矿、富集及精炼等;第4篇介绍常见贵金属深加工的产品。近年来,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通过网络收集了许多资料和文献,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在书中也择要介绍了贵金属领域中较重要的一些网络资源。作者将收集有关资料过程中访问的一些网站作为参考文献列于书后。全书共分23章,分别由谢兆凤(第2、3章)、楚广(第13、14章)、赖琼琳(第22、23章)、杨天足(其余各章)撰写初稿,最后由杨天足统一对稿件进行整理、修改和定稿。研究生刘伟锋、江名喜、杜作娟、窦爱春、李丹对全书的文字进行了认真校对,刘伟锋绘制了全书的工艺流程图。书稿完成后,承蒙宾万达教授、古映莹教授对全书进行了审读和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在成书的过程中,还得到湖南益阳资阳生力化工厂、湖南辰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广东四会市鸿明贵金属有限公司及唐磊、郭建平等先生的大力支持。作者对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可用作冶金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选修课教材,也可作为从事贵金属工作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由于作者学识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同行和读者指正,以便在本书再版时修正。对本书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请邮往tianzuyang@163.com,作者将不胜感谢。 杨天足 2005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