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论(1)
1.1 计算机网络概论(1)
1.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1)
1.1.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2)
1.1.3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3)
1.2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5)
1.2.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5)
1.2.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作用(6)
1.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与逻辑结构(8)
1.3.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8)
1.3.2 计算机网络的逻辑结构(9)
1.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0)
第2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12)
2.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12)
2.1.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12)
2.1.2 网络软件(13)
2.2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14)
2.2.1 星型拓扑结构(14)
2.2.2 总线型拓扑结构(15)
2.2.3 环型拓扑结构(16)
2.2.4 树型(或层次)拓扑结构(16)
2.2.5 网状型拓扑结构(17)
2.2.6 混合型拓扑结构(18)
2.3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18)
2.3.1 参考模型(18)
2.3.2 OSI参考模型(19)
2.3.3 分层通讯(20)
2.3.4 OSI参考模型中的层次(20)
第3章 计算机数据通信基础(24)
3.1 基本概念(24)
3.1.1 信源和信宿(24)
3.1.2 信道容量
3.1.3 信息在信道上的通信方式(25)
3.1.4 数据通信基本过程(25)
3.1.5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26)
3.2 数据通信方式(27)
3.2.1 并行通信与串行通信(27)
3.2.2 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28)
3.2.3 连接方式(29)
3.2.4 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30)
3.3 传输介质(31)
3.3.1 同轴电缆(31)
3.3.2 双绞线电缆(31)
3.3.3 光缆(33)
3.3.4 无线介质(34)
3.4 数据编码技术(35)
3.4.1 数字数据的调制编码(35)
3.4.2 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36)
3.5 数据复用技术(38)
3.5.1 频分多路复用(38)
3.5.2 时分多路复用(38)
3.5.3 统计时分复用(39)
3.5.4 波分复用(39)
3.6 数据交换技术(39)
3.6.1 线路交换(39)
3.6.2 报文交换(41)
3.6.3 分组交换(41)
3.7 数据通信服务(42)
3.7.1 数字数据网(42)
3.7.2 X.25(43)
3.7.3 帧中继(45)
第4章 局域网技术(48)
4.1 局域网概述(48)
4.1.1 局域网的产生与发展(48)
4.1.2 局域网的特点(48)
4.1.3 局域网的基本组成(49)
4.1.4 局域网的体系结构与IEEE802标准(51)
4.1.5 介质访问控制方式(53)
4.2 以太网(57)
4.2.1 以太网的技术特性(58)
4.2.2 IEEE802.3以太网的体系结构(58)
4.2.3 快速以太网(62)
4.3 交换式以太网(63)
4.3.1 交换式以太网的特点(63)
4.3.2 以太网交换机的结构与交换方式(63)
4.3.3 VLAN 技术(65)
4.3.4 交换以太网应用实例(68)
4.4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68)
4.4.1 FDDI的双环结构(68)
4.4.2 FDDI标准(70)
4.4.3 FDDI站点的物理连接(71)
4.5 局域网组网技术(72)
4.5.1 网络设计的基本原则(72)
4.5.2 某高等学校校园网络设计方案(72)
第5章 网络互联(77)
5.1 网络互联概述(77)
5.1.1 计算机网络互联的应用需求(77)
5.1.2 网络互联模型(78)
5.1.3 网络互联的几种形式(78)
5.1.4 网络互联的基本要求(80)
5.2 网络互联设备(80)
5.2.1 网卡(80)
5.2.2 集线器(81)
5.2.3 交换机(82)
5.2.4 中继器(86)
5.2.5 网桥(87)
5.2.6 网关(88)
5.2.7 路由器(89)
5.3 路由选择算法与路由协议(91)
5.3.1 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91)
5.3.2 路由选择算法(91)
5.3.3 路由协议(92)
5.4 广域网技术(93)
5.4.1 广域网参考模型(93)
5.4.2 广域网的标准协议(93)
5.4.3 广域网的连接方法(95)
第6章 因特网(98)
6.1 互联网的概念(98)
6.2 网际协议(100)
6.2.1 IP地址(101)
6.2.2 地址解析协议ARP和逆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105)
6.2.3 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106)
6.2.4 因特网组管理协议IGMP(109)
6.2.5 Internet的路由协议(110)
6.3 下一代网际协议(IP v6)(112)
6.3.1 IP v6地址(113)
6.3.2 IP v6地址空间(114)
6.3.3 地址类型(115)
6.4 TCP/IP体系中的运输层(115)
6.4.1 TCP/IP协议参考模型中的运输层(115)
6.5 传输控制协议TCP(117)
6.5.1 TCP的编号与确认(117)
6.5.2 TCP的流量控制(118)
6.5.3 TCP的重发机制(118)
6.5.4 TCP的运输连接管理(119)
6.6 其他体系协议及W indows2000下协议的安装(120)
6.6.1 IPX/SPX(120)
6.6.2 NetBIOS(121)
6.7 应用层协议(125)
6.7.1 因特网需要的信息概述:客户与服务器(125)
6.7.2 DNS(127)
6.7.3 FTP和NFS(130)
6.7.4 Telnet(133)
6.7.5 电子邮件(134)
6.8 万维网(138)
6.8.1 统一资源定位符URL(139)
6.8.2 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140)
6.8.3 W W W 文档(144)
第7章 网络配置与故障诊断(149)
7.1 W indows2000系统的网络配置(149)
7.1.1 怎样上网(149)
7.1.2 选择和配置上网软、硬件(149)
7.1.3 W indows2000支持的网络协议及参数设置方法(160)
7.2 网络维护与故障处理(163)
7.2.1 常用网络故障检测工具注解(163)
7.2.2 网络故障分类及解决方法(171)
第8章 实验(177)
实验一 传输介质与网线制作(177)
实验二 几种常用网络设备的了解及使用(181)
实验三 建立对等网络(185)
实验四 调制解调器(Modeem)的安装、配置与拨号上网(195)
实验五 拨号连接Internet—ADSL的安装与配置(209)
实验六 W indows2000Server的安装与基本配置(216)
实验七 启名星无盘网络系统(V3.6PXE网吧版)安装与使用
实验八 VLAN 的配置(244)
实验九 Internet/W eb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254)
实验十 NetMeeting声、视频通信实验(264)
参考文献(269)
计算机网络是当今最热门的学科之一,尤其是近几年来,Internet已深入千家万户,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技术更新非常迅速,各种新的网络标准不断推出,而现有职业高校的网络教材却很难反映当前的技术状况。我们在阅读大量网络技术文献的基础上,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我们在网络教学、实验和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编写了这本适应计算机类非网络专业的教材,为形成完整的高职体系教材贡献一份力量。本书的编写本着理论够用为度、突出实用、反映当前新技术的原则,着重介绍了如何实现网络的设计、组建、管理与维护,并针对这些内容专门配设了相应的实验以加强对网络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书的可操作性较强,渗透了作者的许多切身体会。本书共有8章,前面的章节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及相关的计算机通信知识,当前流行的网络互联设备,计算机网络的组网技术及应用等,包括室内局域网、园区局域网的组建及与Internet的互联,Internet的一些技术知识,并介绍了大量的网络配置实例和一些常用网络故障诊断方法,以及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第8章为实验内容,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本书由杨邦荣、周志光主编,杨邦荣负责统稿,其中第1章由湖南软件职业学院的谢立靖编写,第2章由湖南软件职业学院的杨邦荣编写,第3章由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李海兵、陈畅编写,第4章由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柳志编写,第5章由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刘桂林编写,第6章由湖南外贸职业学院的彭铁光编写,第7章由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的邹宇编写,第8章由杨邦荣、易光华、谢立靖等编写。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相关院校的领导、许多同事和朋友的关心、支持与帮助,在此深表谢意。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误,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0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