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中心
图书中心
新书推荐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图书中心 -> 新书推荐 -> 正文
中医临证实录
  • 【作者】:罗石标
  • 【出版时间】:2003-07
  • 【字 数】:254(千字)
  • 【定 价】:¥18(元)
  • 【出 版 社】:中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61-609-9/R·026
  • 【页 码】:314(页)
  • 【开 本】:32开
《中医临证实录》是作者从医四十余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全书贯串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运用中西医结合手段诊治疑难杂证,明于辨证,立方遣药谨严,以求实的精神,真实的记录临证各种疑难病证的医治案例。作者治病以中医中药为主,除介绍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经验外,也介绍了治疗疑难杂病的经验。为了总结临床经验和提高理论认识,对某些值得探讨和商榷的理论问题亦提出了见解,并以按语的形式附于每个验案之后。本书可供医学临床和教学、研究工作者参考。
第一章 内科(1) 一、病毒性病证(1) 温疫(1) 感冒(5) 二、呼吸系统病证(11) 咳嗽(11) 肺痈(16) 肺痹(18) 哮病(21) 咯血(24) 鼻出血(25) 三、消化系统病证(28) 胁痛(28) 蛔厥(30) 黄疸(34) 臌胀(36) 吐血(42) 便血(46) 呕吐(47) 呃逆(48) 腹泻(49) 痢疾(53) 便秘(57) 胃脘痛(57) 腹痛(62) 四、运动系统病证(65) 风湿痹证(65) 骨痹(77) 肩凝(82) 五、循环系统病证(84) 心悸(84) 心痹(91) 支饮(93) 六、血液系统病证(98) 虚劳(98) 七、代谢性病证(103) 历节风(103) 八、维生素缺乏性病证(104) 脚气病(104) 九、泌尿系统病证(107) 水肿(107) 淋证(118) 十、神经系统病证(123) 痫证(123) 头痛(126) 颤振(130) 皮痹(133) 肌痹(134) 脉痹(138) 眼睑下垂(139) 肉痿(141) 口眼歪喎斜(142) 中风先兆(147) 中风(152) 眩晕(165) 面痛(168) 筋惕肉(170) 阳痿(172) 气厥(174) 盗汗(174) 十一、肿瘤病证(176) 肺积、臌胀(176) 脾积、臌胀(179) 十二、其他病证(180) 狐蜮(180) 癫狂(183) 不寐(186) 第二章 儿科(188) 麻疹(188) 水痘(189) 瘰疬(190) 暑温(193) 痉咳(197) 小儿筋痿(199) 小儿发颐(202) 痄腮(203) 鹅口疮(204) 惊风(206) 泄泻(208) 小儿遗尿(210) 第三章 五官科(212) 乳蛾(212) 喉痹(213) 鼻渊(215) 眼漏(218) 天行赤眼(220) 耳疳(222) 耳鸣(223) 牙痛(225) 牙衄(227) 牙痈(228) 骨槽风(229) 口疮(231) 第四章 妇科(235) 崩漏(235) 带下病(237) 胎动不安(240) 产后腹痛(241) 产后乳汁不通(242) 第五章 外科(244) 丹毒(244) 疖(246) 发颐(247) 乳痈(248) 乳癖(250) 男子乳疬(257) 头伤痛(260) 头脑外伤(262) 胸痛(264) 胸伤痛(265) 伤胸气喘(266) 腰腿伤痛(267) 外伤性骨痿(271) 肠结(274) 肠痈(275) 狐疝(276) 水疝(278) 子痈(278) 毒蛇蛟伤(280) 第六章 皮肤科(287) 浸淫疮(287) 粉刺(291) 油风(293) 发蛀脱发(294) 天疱疮(295) 疥疮(298) 风癣(298) 松皮癣(300) 痒风(303) 风(304) 漆疮(307) 肥疮(308) 圆癣(309) 缠腰火丹(310) 附录: 本人对经络实质的认识(314)
本人从医40余年,自壮年起即开始收集临床资料,随着行医范围日益广泛,所积益夥,即着手总结临床经验,把积累的临床资料分类整理,撰写成册,书名《中医临证实录》。本书贯穿了中医辨证论治思想。辨证论治是中医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清·吴仪洛说:“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辨证,再次则在用药。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有?”(《本草从新·原序》)。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尽管本书运用中西医诊断,均按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临床实践。疾病是千变万化的。“病万变,药亦万变”(《吕民春秋·察今》)。业医者只有灵活运用理、法、方、药,才能得心应手。医之有案不过示人以灵活运用理、法、方、药的临床心得,给人以启发而已。“千方易得,一效难求”,这又说明寻求有效方剂治病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也说明临床经验之可贵。俗谚说:“膏药人人有卖,熬料各不相同”。临床医生治病各有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各有习惯用药,各有新的发现,这就是祖国医学日益发展、治疗方法丰富多彩的根本原因。有了有效方剂,但药味、药量的加减变化也不容忽视。古方三承气(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便是药味、药量加减变化最显著的例子。但药味、药量的加减也必须适合病情,讲究理法,不可加减得太离谱。治疗急性病要随机应变,治慢性病又要守方服药才能见功。知常达变,胆大心细,志贵圆通,才不致刻舟求剑,可起沉疴于反掌。临床研究固有大标本的临床观察总结,但个案及典型病例的总结亦不容忽视,这就是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古往今来,一些重大的科研成果往往是偶然的个别的发现。因此,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出奇迹。本书亦有个人发现,引领翘盼高明垂鉴之。目前,我国中医管理部门对统一中医诊断标准的工作比较重视,同时也做了许多工作,但个人认为对中医诊断的病名还有待统一,许多专一性、针对性极强的病名,在古医籍中早有记载,却往往被人忽略。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一份宝贵遗产,不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视教条为定论,满足于人云亦云。例如冠心病,《内经》早有心痹之名。《素问·痹论》说:“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这是对冠心病病机病证的典型概括(参阅本书“心痹”篇按语)。再说“痹证”也是一个大范畴,在《素问·痹论》中不仅有风湿痹证,还有五脏痹———肺痹、心痹、肝痹、肾痹、脾痹,又有筋痹、骨痹、皮痹、脉痹、肌痹等,这些病名指称不同的病种,用“痹证”这个大范畴去指称具体的疾病,未免太笼统,本人认为大有整理的必要。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做的工作实在太多,要想取得成就,还得下大气力。本人不才,志业歧黄,而今已届垂暮之年,老骥不甘伏枥,不揣固陋,谨将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加以整理成册,千虑一得,仅供同道参考,不当之处,尚望高明指正。 罗石标 2003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