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在“七五”和“八五”期间,承担了“中国北方地区主要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特征”、“中国主要天然气盆地大地构造背景”、“地洼型盆地地热演化与构造沉积史及油气藏形成的关系”、“二连地区二叠系岩相古地理、成油条件分析及晚古生代以来构造演化对油气聚集的影响”等一系列国家攻关或与地方合作油气研究项目,有丰富的科学积累。本书是上述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和内容的提高。为了突出典型地洼盆地深入研究和剖析,本书以华北石油管理局与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合作完成的“二连地区二叠系岩相古地理、成油条件分析及晚古生代以来构造演化对油气聚集的影响”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基本内容,此项目经油气专家鉴定、评审为“国内领先水平”,国家科委确认为重要科技成果(国家登记号950896),在此基础上,充分吸收、补充了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沉积地球化学、地热学、构造地质学、岩相分析、重力反演等多领域的研究成果。
本书所论的二连地区地洼盆地,位于东经112°~118°和北纬42°~46°之间,属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草原地带,是我国北方重要能源基地,盛产石油、天然气和煤等矿产。开展该区沉积、构造、地热和油气成藏的研究,对加快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书以陈国达院士倡导的历史一因果论大地构造学观点和地洼油气成矿学理论为指导,以大量第一手材料为基础,充分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二连地洼盆地基底二叠系岩相古地理及其含油(气)性特征,构造演化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以及几个主要地质界面的分布形态等内容;从油气成矿学的角度,分析了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成油气的前景,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开展油气评价的有利远景区。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别由孙少华、刘仕权、欧阳沙怀、黄怀勇执笔完成,其中二连地洼盆地岩石变形与应变分析为王可伏执笔。最后由孙少华对全书进行统稿。陈国达院士为本书学术指导,并为本书撰写序言。
参加本书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先后有魏洲龄、费宝生、孙少华、欧阳沙怀、黄怀勇、刘仕权、平学聪、秦清香、王可伏、朱振华、谢建华、程真、蔡淑芝、李坚、魏敏、蒋功权、柳如一、常新芳等。其中,魏洲龄、费宝生在研究过程中尚做了很多组织协调工作,他们为本书的完成,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本书研究和撰写过程中,得到华北石油管理局、华北石油管理局二连公司、湖南有色地质研究所、湖南省地质矿产局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等单位和同志们的关心和支持,文中引用了他们的成果和资料,除在相应的地方分别列出文献和说明外,在此一并致谢。
感谢陈国达院士对全书的审查和修改。蔡淑芝同志描绘了全书的插图,在此亦表谢意。
盆地演化与油气成藏的研究内容广阔,涉及学科、领域甚多。由于作者水平所限,在论述中难免挂一漏万。书中存在问题,诚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199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