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学术专著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专著 -> 正文
现代竖罐炼锌技术
  • 【作者】:郭天立
  • 【出版时间】:2010-12
  • 【字 数】:427(千字)
  • 【定 价】:¥65(元)
  • 【出 版 社】:中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487-0164-4
  • 【页 码】:262(页)
  • 【开 本】:16开
本书对现代竖罐炼锌技术体系做了系统的介绍, 不但全面介绍了该技术体系的主流程, 也介绍了配套的辅助流程, 是现代竖罐炼锌技术进步和生产经验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 原料准备、 氧化焙烧及制酸、 团矿制备、 焦结与蒸馏、 精馏、 有价金属综合回收、 渣处理、 煤气与碳化硅制品生产等。全书以生产操作介绍为主, 为说明生产操作的依据与合理性, 也适当介绍了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

第1章 绪论

1.1 炼锌史话

1.2 竖罐炼锌在中国的发展

1.3 竖罐炼锌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第2章 原料准备

2.1 原料的成分要求、卸车及取样

2.2 块料的处理

2.3 矿熔点的控制

2.4 配料

第3章 氧化焙烧

3.1 氧化焙烧的目的

3.2 氧化焙烧的工艺及主要设备

3.3 氧化焙烧炉及附属设备

3.4 氧化焙烧炉的正常操作及事故处理

3.5 氧化焙烧炉的技术操作条件及技术经济指标

3.6 氧化焙烧技术的发展方向

第4章 氧化焙烧烟气制酸

4.1 工艺组成

4.2 主要设备

4.3 操作技术条件的控制及技术经济指标

第5章 团矿制备

5.1 工艺流程

5.2 主要技术条件及操作

5.3 主要设备

5.4 洗煤及黏合剂的检验方法

5.5 洗煤及黏合剂的使用标准

5.6 制团技术经济指标实例

5.7 团矿制备用还原煤配煤技术探讨

第6章 团矿焦结(废热式)及焦结炉烟气的处理

6.1 团矿焦结

6.2 焦结烟气的处理

第7章 竖罐蒸馏

7.1 基本原理

7.2 工艺流程

7.3 主要工艺过程

7.4 主要设备

7.5 产品质量及控制

7.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控制

7.7 延长竖罐蒸馏炉炉体寿命的措施

7.8 特殊操作

第8章 粗锌的精馏

8.1 基本原理

8.2 工艺流程及物料平衡

8.3 主要技术条件及要求

8.4 主要设备

8.5 产品质量及控制

8.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8.7 特殊操作

8.8 高镉锌的回收

8.9 硬锌的回收

第9章 含铟粗铅中铟的回收

9.1 铟冶金的一般知识

9.2 竖罐炼锌中铟的原料来源

9.3 粗铟的生产

9.4 粗铟的精炼

第10章 竖罐残渣的回收

10.1 旋涡熔炼

10.2 顶吹炉熔池熔炼粗铜

10.3 竖罐残渣回收技术的新思路

第11章 烟尘中镉、铟、锌的回收

11.1 镉的回收

11.2 铟的回收

11.3 锌的回收(生产七水硫酸锌)

第12章 碳化硅制品生产

12.1 概述

12.2 碳化硅制品简介

12.3 原料的加工

12.4 成型料制备

12.5 成型

12.6 砖坯干燥

12.7 制品烧成

12.8 制品加工

12.9 1372大塔盘的生产

12.10 产品质量及控制

12.11 产品的检验

第13章 粉煤气化生产技术

13.1 气化原理

13.2 恩德粉煤气化原理

13.3 主要技术条件

13.4 特殊操作

13.5 主要设备

13.6 正常操作要点

13.7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参考文献

近年来出版、 发表的关于竖罐炼锌技术方面的书籍和论文, 基本介绍的是1990年以前应用的技术。应该说, 以单罐受热面积达到110 m2的竖罐诞生为界限(这个时间结点在90年代初期), 以后应用的竖罐炼锌技术已经与之前的竖罐炼锌技术有了天壤之别。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改进, 以单罐受热面积110 m2的竖罐和规格为1372 mm×762 mm的粗锌精馏塔盘为主要技术特征的现代竖罐炼锌技术体系基本形成。

本书对现代竖罐炼锌技术体系做了系统的介绍, 不但全面介绍了该技术体系的主流程, 也介绍了配套的辅助流程, 是现代竖罐炼锌技术进步和生产经验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 原料准备、 氧化焙烧及制酸、 团矿制备、 焦结与蒸馏、 精馏、 有价金属综合回收、 渣处理、 煤气与碳化硅制品生产等。全书以生产操作介绍为主, 为说明生产操作的依据与合理性, 也适当介绍了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

全书共分13章, 全部作者均来自葫芦岛锌业股份公司。其中, 第1章由郭天立编写, 第2章由王建华、 谢淑友、 未立清编写, 第3章由朱宏文、 李万志编写, 第4章由林伟、 王飞编写, 第5章由杨士跃、 郭天立编写, 第6、 第7章由李正、 吴英志、 张树祥编写, 第8章由王克、 李国伟、 徐红江、 程永强编写, 第9章由程永强、 韩宝新编写, 第10章由梁建民、 郭亚会、 刘忠文、 郭天立编写, 第11章由徐红江、 周洪杰编写, 第12章由李秀奎编写, 第13章由高永学、 杨国强、 朱威、 杨宏编写。全书由郭天立、 徐红江统稿。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 得到了葫芦岛锌业股份公司各级领导和许多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 也得到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领导、 中南大学出版社领导和编辑们的指导和帮助,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适用于锌冶炼企业的工人、 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也可供大、 中专学校、 职业培训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以及相关研究、 设计人员参考。

受作者工作范围和水平的限制, 书中错误在所难免, 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郭天立

有色金属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 广泛应用于电力、 交通、 建筑、 机械、 电子信息、 航空航天和国防军工等领域, 在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新世纪以来,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持续快速发展, 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国和消费国, 产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在国际同行业中的影响力日益提高。主要表现在: 总产量和消费量持续快速增长, 2008年, 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2 520万吨, 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 其中铜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占世界的20%和24%; 电解铝、 铅、 锌产量和消费量均占世界总量的30%以上。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2008年, 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预计2.1万亿以上, 实现利润预计800亿元以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2005年已全部淘汰了落后的自焙铝电解槽; 目前, 铜、 铅、 锌先进冶炼技术产能占总产能的85%以上; 铜、 铝加工能力有较大改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50 kA、 400 kA大型预焙电解槽技术处于世界铝工业先进水平, 并已输出到国外; 高精度内螺纹铜管、 高档铝合金建筑型材及时速350 km高速列车用铝材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 已大量出口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国内矿山新一轮找矿和境外矿产资源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现有9大矿区的边部和深部找矿成效显著, 一批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在海外资源开发和收购重组境外矿山企业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有效增强了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

2008年9月份以来,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产品价格暴跌, 市场需求萎缩, 生产增幅大幅回落, 企业利润急剧下降, 部分行业已出现亏损。纵观整体形势,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仍处在重要机遇期, 挑战和机遇并存, 长期发展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以控制总量、 淘汰落后、 技术改造、 企业重组、 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 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为重点,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促进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

实现有色金属工业持续发展, 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关键在人才。为了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高技能的技术工人, 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牵头, 组织中南大学出版社及有关企业、 科研院校数百名有经验的专家学者、 工程技术人员, 编写了《中国有色金属丛书》。《丛书》内容丰富, 专业齐全, 科学系统, 实用性强, 是一套好教材, 也可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和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参考书。经过编写、 编辑、 出版人员的艰辛努力, 《丛书》即将陆续与广大读者见面。相信它一定会为培养我国有色金属行业高素质人才, 提高科技水平, 实现产业振兴发挥积极作用。

康义

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