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书名所示,这是一本集国内部分医学大师或科学大师,或专家学者、编辑记者,也不乏基层好医生有关“境界” 感悟和论述的一本小书。此书虽小,识之为宝。阅读之余,或许你也会随之进入一种境界:回味人生,感受崇高,思考未来,奋起直追。
何为“境界”?又何为“医生的境界”?医生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境界”?你说这个“境界”在今天有什么用?我想,不需要我做更多的诠释,因为答案就在书中。只要你带着一点兴趣,带着虔诚而恭敬的心去阅读和品味,你就会释然而解。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与工作之中,在阅读和学习之中,或在与人和事物的接触之中,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之中,常常会感受到一些令人感动的东西。“境界”这个词就时不时会跳入眼帘或脑海之中,泛起阵阵涟漪,轻轻地拍打着你的心扉。在我们阅读收集的一些文献资料中,境界是一些医学大师、科学家、学者或记者们时而用到的一个词,或为自己追求、感悟、臻达;或为别人评述、赞扬、褒奖。作为一个普通临床医生,我发现,境界恰恰是当今时代600万医务人员在不断变革的社会环境中,在苦苦寻求突破重围,渴望“凤凰涅?”中所需要、所呼唤、所寻找、所不可或缺的宝贵东西。偶尔得之于书报杂志之中,并不显其珍贵。久而久之,所见所得渐多,注意到了也许就生出不一般的意义。不经意间,做了一些整理、收集,得到百余篇文摘,令我们也大为惊讶:原来我们医学界竟有那么多有成就的医生们那么看重医学人生中的境界!逐一阅读、学习和欣赏,让人感受到一种撼人心灵的崇高,一种催人泪下的感动。让人思潮澎湃,热血沸腾。遂萌生心愿,何不将它们集结起来,奉献给医界同仁们,以彰显我医界那些历多年乃至一生所修炼、熔铸成的一种医德、理想、风范和精神。那“医乃仁术”“大医精诚” “救死扶伤” 的三座丰碑,堂堂正正,金光闪闪,巍巍然屹立于神州大地,昭昭然唤起我辈数百万同仁,当以此为荣,重建信心,振奋精神,携手求索而不舍,踽踽前行而不弃,终能达至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立德立功立言的事业之巅。
本书以文摘形式而非格言形式集成(文摘尚不能反映原文的全貌,恭请读者们去读原文,以获得更加真实、生动、丰富的宝贵资料和享受。为此,文末均为读者提供了原文索引,方便查阅),也非研究性评论性著述。而是收集了医界百余位医学大家、专家学者、普通临床医生和记者,以及30多位科学界、文艺界名人和企业界、教育 界人士的文章中有关“境界” 或蕴涵“境界” 气象的精彩文章,以“境界” 为专题汇编成本书,展示了我国医学家和医生们在一定时期的医学成就和精神,反映了他们几十年医学人生、科学人生、职业人生的实践印迹、思维印迹与人文情怀。从中可以读见这个时代社会生活与医学发展的一些轨迹;可以读见医生们朴实无华的人生和文化价值的追求,由此而产生的思想道德、精神风貌和大家风范;可以读见医生们对医学科学的热爱和理解,更有他们对医学的忠诚和赞美,他们的艰苦探索、勤奋耕耘与快乐;可以读见医生们平凡而纯粹的工作,他们的仁心仁术以及爱病人,为病人追求真、善、美的情操与无私奉献;还可以从无数个视角去读见那鲜活而又多彩的画面,饱览庐山——— “医生的境界”的真实面貌。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徜徉于这些精彩、睿智且具有哲理思辨的各样境界之中,犹如来到一处圣境,那里奇峰叠嶂,彩云瑞霭,变化万千,气象非凡;转眼间又似步入一座医学人生的大观园,那里既有文字的精妙,又有遐想的空间,不失为一种轻松难得的精神享受。
在这里我们想起了两位学者的话。一位是王一方先生,出身于医界,改行于出版。发表有多篇医学书评、杂文。他在评论余风高先生《呻吟声中的思索》一书时,谈到国外一些著名医学杂志上有许多有趣的医学史资料,有刘易斯·托马斯的学术随笔类文章,指出,“相形之下,我国的几十种‘中华’系列医学专业刊物(《中华医史杂志》除外)大多绝不刊载任何‘偏离’ 技术话题的文章。所以,我们一代代靠读这类教科书与期刊成长起来的医学生和专科医生们大多患有‘文化贫血症’”。王一方先生所指,实质上就是整个医学界存在的医学人文的缺失或贫乏。由此看来,新世纪新时代的医生们,确实需要改换一下口味,扩大一点视野。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是否愿意或理解,百忙之余,把自己的注意力分出一部分投注到医学人文方面,补补课,给自己输点医学人文的“成分血”,才能克服营养失衡或文化贫血症,才能够真正提高人文素养、医德素养,那将受益终生。
另一位是《科技日报》“朝胜观察”专栏作者朝胜先生,在讲述凤凰卫视千方百计救治刘海若的故事时说,海若的故事几乎人人皆知,但还是“执著地想向人们讲述这个几乎人人都知道的故事” “索性写下来,这样的故事不怕人人都知道,这样的故事永远都不会陈旧,这样的故事不怕讲述的人多,讲述的人越多,这故事的内涵就会 越丰富”。朝胜先生说得真是太好了,人类文化中美好的东西,中华文化中经典的东西,不就是这样薪火相传,亘古不灭的吗?事实上,医生的境界,讲述的人也不多,知道、理解、修炼、传播的人则更少。当今医学界正需要新鲜的精神食粮和空气,需要一扫阴霾———叹息、埋怨、浮躁、消沉。医生的境界自古即有,客观存在,却又是一个鲜明的、并不多余的话题。古人曰:“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今天,很有必要在医学界尤其是医生中广为讲述、广为传播,而且要理直气壮、心怀坦荡、不求功利地交流、讲述和传播。讲述的人多了,交流、传播、追求、修炼的人多了,久而久之,踏平坎坷成大道,将会境界全新。如培根所言,这样的知识传播、理念传播才更有生命和力量。
这本小书中的资料,都是专家学者们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她们都曾经随其原始母体文献发表过,见诸天地,存之于世。但她们是分散的,随着年代岁月的流逝会被湮没、沉淀于浩瀚的文化海洋之中。再过去数十年,谁人能知?在这样的知识海洋中,任何人都只能取一瓢水,境界就是其中几滴吧!笔者学识能力虽然有限,资料有限,读到收集到的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但这却是医生境界的一个缩影。李约瑟曾说: “世界上存在着其他同样微妙复杂,同样迷人,同样值得研究的思想体系和社会生活。”境界虽然谈不上思想体系,却也是社会生活中,哪怕是世俗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宝贵财富。“一枝一叶总关情。”把她们采撷出来,聚集起来,也能成为一座宝库,这座宝库里的任何一件东西都是珍品,是圣洁的力量源泉,不应该就此沉睡,更不应被尘封或埋没。打开这个宝库吧,她会光耀医学的历史,传承大医的风范,产生精神的力量。如果你把她看成是知识海洋之水,那就取上一瓢吧,为你解渴,滋润那片行将干涸的心田与精神家园。
将这本小书奉献给全国的医界同仁们,“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不亦乐乎!
冯正中 秦泗河 于西昌·北京
2006年5月初稿
2008年1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