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学术专著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专著 -> 正文
和谐与回归-儒家知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 【作者】:尹长云
  • 【出版时间】:2008-07
  • 【字 数】:238(千字)
  • 【定 价】:¥20.00(元)
  • 【出 版 社】:中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05-727-0
  • 【页 码】:308(页)
  • 【开 本】:32开
和谐社会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复杂,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和谐社会建设问题。概括地看,至少应包括人自身的和谐,即灵与肉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包括人与社会、组织与组织、民族与民族、阶层与阶层、党派与党派等相互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三个方面。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细胞核和内核,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关键和表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这三方面和谐了,社会就是和谐的,环境就是良好的。为此,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树立和谐意识,营造和谐文化,发展人民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维护公平正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激发社会活力。这就需要从理论上深化研究,既不断总结提升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又借鉴吸收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性指导和智慧支撑。
序…………………………………………………… 周发源(1)
第一章 导论…………………………………………… (1)
一、儒家关于“和”的概念…………………………… (2)
二、儒家和谐思想的理论原点……………………… (5)
三、儒家和谐思想的思维理路……………………… (15)
四、儒家和谐思想的基本特征……………………… (21)
五、儒家和谐思想的批判继承……………………… (25)
第二章 和谐的理想追求…………………………… (28)
一、君子、圣人:身心和谐理想…………………… (28)
二、忠恕、诚信:人际和谐理想…………………… (36)
三、小康、大同:社会和谐理想…………………… (42)
四、参赞化育:生态和谐理想……………………… (48)
第三章 以德达和之路……………………………… (57)
一、以德为本的和谐文化之根基…………………… (57)
二、仁:实现和谐的道德总原则…………………… (65)
三、义:实现和谐的道德价值取向………………… (69)
四、礼:实现和谐的基本道德规范………………… (79)
五、中庸:实现和谐的方法………………………… (85)
第四章 身心和谐……………………………………… (96)
一、善与恶:身心和谐之依据……………………… (96)
二、理与欲:身心和谐之表征……………………… (102)
三、修身与养性:身心和谐之基础………………… (115)
四、自律与他律:身心和谐之方法………………… (117)
第五章 人伦和谐…………………………………… (133)
一、人际和谐的基本准则…………………………… (133)
二、夫妻关系之和谐………………………………… (152)
三、父子关系之和谐………………………………… (161)
四、兄弟关系之和谐………………………………… (175)
五、君臣关系之和谐………………………………… (182)
六、朋友关系之和谐………………………………… (189)
七、师弟关系之和谐………………………………… (198)
八、群己关系之和谐………………………………… (202)
九、人伦总体之和谐………………………………… (206)
第六章 社会和谐…………………………………… (212)
一、为政以德:社会和谐的政治保障……………… (212)
二、养民富民:社会和谐的经济政策……………… (217)
三、道德教化:社会和谐的文化支撑……………… (221)
四、以民为本:社会和谐的群众基础……………… (229)
五、礼与乐:社会和谐的制度选择………………… (235)
六、选贤与能: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241)
七、以刑为辅:社会和谐的调控手段……………… (245)
第七章 自然和谐…………………………………… (249)
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本然关系……………… (250)
二、天人合德: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机制………… (253)
三、天道生生:仁民爱物…………………………… (258)
四、制天命以用之: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 (264)
五、尽物之性: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265)
六、中庸无我: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 (269)
第八章 契合与升华………………………………… (275)
一、儒家和谐思想与现代社会人的身心和谐……… (275)
二、儒家和谐思想与现代人际关系的和谐………… (280)
三、儒家和谐思想与现代家庭的和睦幸福………… (284)
四、儒家和谐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协调稳定………… (290)
五、儒家和谐思想与现代生态环境问题…………… (295)
六、儒家和谐思想与世界和平……………………… (298)
参考文献………………………………………………… (303)
后记……………………………………………………… (307)

本书从构思到写作的完成,经过了近四年的时间。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书虽以《和谐与回归———儒家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为题,但并非回归儒家,而旨在借鉴历史,服务现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同时,全书结构是按照论题内容而不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因而各章有些地方有时间上的交叉和重叠,但基本上还是遵循了历史演进的过程,尽可能做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在本书思考和写作的过程中,曾得到了华中师范大学张耀灿教授、林剑教授、龙静云教授的点拨和指教,我的同事唐光怀教授、彭忠信教授对本书的写作也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我的好友湖南社会科学院王国宇研究员亦给予我很多关照,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周发源教授为本书作了序,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另外,在本书的构思和写作过程中,还参考和吸收了他人的许多研究成果,除了在参考文献中载明的以外,还有许多人的研究成果没有一一列举,正是由于有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才给我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在此向他们致以深深的谢意。

最后,还要致谢的是我的妻子高贵群女士,在我写作期间,她不仅承担了全部的家庭琐事,而且还要忍受我无端的抱怨和唠叨,正是她带给我的家庭和谐,才能使我心无旁骛地完成了此书的写作。

谨以本书献给以上关爱和帮助过我的人。

尹长云
2008年6月10日于邵阳学院

社会是由人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体。社会和谐,人们和平共处,和睦相依,相互帮助,自由平等,共建共享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建设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党执政的当代追求,而且是实现共产主义最终目标的重大战略。如果说共产主义是万里长征,那么,建设和谐社会中每前进一步,就是接近这一伟大目标的必要环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并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

然而,社会总是在矛盾与和谐的相互依存中发展的。社会不是孤立个人的简单集合,而是靠着各种关系组织起来的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关系的总和。它是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血缘和伦理等关系在内的各种关系有机构成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时主要表现为矛盾与冲突,有时突出呈现为协调与和谐,并在矛盾与协调、冲突与和谐的转换中推动社会前进。列宁指出:“辩证方法要我们把社会看作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动机体。”这种“活动着”和“发展着”,从一定意义上看,就是一个产生矛盾→发现矛盾→化解矛盾→协调和谐的无限循环反复的过程,而每一循环反复都比上一阶段发展到新的一个阶段。

和谐社会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复杂,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和谐社会建设问题。概括地看,至少应包括人自身的和谐,即灵与肉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包括人与社会、组织与组织、民族与民族、阶层与阶层、党派与党派等相互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三个方面。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细胞核和内核,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关键和表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这三方面和谐了,社会就是和谐的,环境就是良好的。为此,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树立和谐意识,营造和谐文化,发展人民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维护公平正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激发社会活力。这就需要从理论上深化研究,既不断总结提升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又借鉴吸收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性指导和智慧支撑。

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十分丰富的和谐思想,它不仅表现为一种和立、和达、和乐的处世思想,而且体现为一种协和、和合、和平的治世理念。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归一等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都能找到其渊源,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较为成熟的思想理论。汉唐以来,儒、释、道等各种和谐思想揉合交融,难以分割,但以民本为基本内核,以“仁政”为外显特征的儒家王道和谐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主流,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人伦与社会秩序的规范起过重要作用,同时为我们积累了深厚的和谐文化思想资料。

我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以来,不少学者对中华传统和谐思想、特别是儒家和谐思想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和可喜成绩,为“古为今用”提供了有益借鉴。

《和谐与回归———儒家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一书,就是力求在这方面做出探索的一本新著。

该书围绕儒家和谐思想这个主题,着重探讨了它的内涵,以及实现和谐的方法与途径。在考察其思想渊源、把握其思想脉络的基础上探寻其思想的精华,并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上阐释其现代功能与历史局限,以期为当代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益思考。这一尝试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儒家和谐思想历经漫长的历史演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比较完备的思想体系。对它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总结是一件十分艰难的工作。本书作者以儒家关于“和”的基本概念为切入点,由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梳理了儒家和谐思想的理论源流、内在逻辑与基本特征,阐述了儒家的和谐理想追求,提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方法和现代启示,具有较强的内在逻辑。

儒家和谐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概言之,主要包括四大内容,即人的身心和谐、人伦和谐、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关于身心和谐,儒家以人性论为依据,以道德为人的本质,以修身为基础,强调人的道德完善,主张通过自律与他律,用道德理论来制约人的欲望,从而达到理想化的人格境界。关于人伦和谐,即是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夫妻、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种关系,同时包括类似父子的师徒关系、以及群己关系。儒家注重用道德来调节、维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于社会和谐,儒家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治国方略等方面设计出了种种方案,为政以德,养民富民,道德教化;以民为本,选贤任能,以刑为辅等均是其重要的思想。关于自然和谐,儒家强调天人合一、天人合德、仁民爱物、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资源。对所有这些思想进行全面的梳理与诠释,显示了该书的系统性特征。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在论述上述问题时,不乏自己的创见,尤其在论述儒家和谐思想与现代社会人的身心健康、与现代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现代家庭的和谐幸福、与现代社会的协调稳定、与现代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世界和平的维护等问题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俗话说,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的民族之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吸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尽管该书某些观点尚可商榷,某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但仍不失为人们提供了一本有益的参考书。相信这一专著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研究员
周发源
于长沙南明苑三Jing斋
200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