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学术专著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专著 -> 正文
第九卷 科学思想与方法•科普作品与诗词
  • 【作者】:陈国达
  • 【出版时间】:2008-04
  • 【字 数】:1090(千字)
  • 【定 价】:¥2280(元)
  • 【出 版 社】:中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05-645-7
  • 【页 码】:(页)
  • 【开 本】:16开
陈国达院士毕生笔耕勤奋,著作等身,卷帙浩繁。本卷仅收入他1933年至2005年间①的“科学思想与方法·科普作品与诗词”各类作品约150篇(首),并按其内容的大致相近度集结为五大板块,分别为:一、地质科普及科研简报;二、大地构造研究的哲学问题;三、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四、地质旅游资源研究;五、诗词及其他。各板块内的文章基本上按其发表年代先后排序。
地质科普及科研简报
灵山地震调查记……………………………………………………………………………… (3)
本刊的使命…………………………………………………………………………………… (12)
世界上哪几次地震死人最多? ……………………………………………………………… (14)
动物和地震…………………………………………………………………………………… (15)
高山探险的地质工作………………………………………………………………………… (17)
地震怎样把房屋破坏? ……………………………………………………………………… (23)
地震时波状运动的有趣描写………………………………………………………………… (25)
房屋怎样才耐震? …………………………………………………………………………… (26)
广东省近来采矿事业大盛…………………………………………………………………… (31)
广东灵山地震至今未息……………………………………………………………………… (32)
“地质学”……………………………………………………………………………………… (33)
两年来广西的地震…………………………………………………………………………… (34)
地震烈度表…………………………………………………………………………………… (37)
编后:过去检讨与未来希望………………………………………………………………… (38)
广州铜锣潭瀑布
———国内名胜导游广东之一…………………………………………………………… (39)
香港天文台去年所记录之地震……………………………………………………………… (41)
山东金岭镇铁矿沿革及概况………………………………………………………………… (42)
地形对地震烈度发生的影响………………………………………………………………… (43)
地质时代……………………………………………………………………………………… (45)
化石…………………………………………………………………………………………… (46)
济南豹突泉和珍珠泉
———国内名胜导游山东之一…………………………………………………………… (47)
岩石的风化…………………………………………………………………………………… (49)
地质对地震烈度发生的影响………………………………………………………………… (51)
江西泰和县地质简述………………………………………………………………………… (53)
粤北坪石风景的地质因素…………………………………………………………………… (55)
地质学和地质学研究法……………………………………………………………………… (59)
广州市的鸟瞰………………………………………………………………………………… (64)
香港果将陆沉乎? …………………………………………………………………………… (67)
岩石变形的方式
———岩石的变形续篇(节选) …………………………………………………………… (73)
粤南油页岩的开发问题(节要)……………………………………………………………… (77)
陆沉中的方舟
———中国海岸的最近动向问题………………………………………………………… (78)
中国古代的地质学思想与观察……………………………………………………………… (83)
龙谜解语……………………………………………………………………………………… (85)
中国岸线类型及其成因……………………………………………………………………… (88)
华南石油的自给……………………………………………………………………………… (91)
中国石油探寻的新径………………………………………………………………………… (93)
地球演变和生物进化………………………………………………………………………… (95)
油页岩———可供炼油的石头………………………………………………………………… (97)
中国海岸线的变迁………………………………………………………………………… (101)
中国的珊瑚礁……………………………………………………………………………… (104)
关于地震
———在1972年湖南地震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110)
地洼成矿理论……………………………………………………………………………… (132)
地壳演化的新阶段
———关于地洼学说…………………………………………………………………… (136)
地质学发展史……………………………………………………………………………… (13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地质事业的成就与现状
———在湖南省地质学会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及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141)
一种地壳演化的新理论
———地洼学说………………………………………………………………………… (146)
科技综述百科全书(节录) ………………………………………………………………… (151)
壳体大地构造学…………………………………………………………………………… (164)
跨世纪中国地质学发展的途径…………………………………………………………… (169)
农学与地质交叉对学科发展的意义初步看法…………………………………………… (173)
大地构造研究的哲学问题
关于划分构造区的一些观点和思想方法问题…………………………………………… (179)
地壳发展规律问题研究的新发展………………………………………………………… (184)
大地的构造………………………………………………………………………………… (189)
大地构造学的哲学问题…………………………………………………………………… (197)
运用毛泽东同志的哲学思想指导构造地质研究的一点体会…………………………… (215)
大地构造研究与自然辩证法……………………………………………………………… (220)
地壳演化的辩证法………………………………………………………………………… (225)
运用自然辩证法指导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点体会………………………………………… (236)
创新的哲学………………………………………………………………………………… (240)
取长补短 充实提高……………………………………………………………………… (247)
大地构造研究中的辩证思维……………………………………………………………… (249)
扬弃以创新
———学习毛泽东科学观的一些体会………………………………………………… (255)
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
百家争鸣,真理始明………………………………………………………………………… (259)
结合教学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例……………………………………………………… (261)
和西尼村同志一起考察地质的杂感……………………………………………………… (263)
怎样找油页岩……………………………………………………………………………… (266)
怎样记忆化石……………………………………………………………………………… (306)
关于科学研究中文献资料收集工作的几点体会………………………………………… (336)
找矿和开发矿业,也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345)
在“化石藻类与沉积环境、成矿作用讲习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347)
大自然是广阔的求知天地………………………………………………………………… (348)
扬起理想的风帆…………………………………………………………………………… (349)
与青年们谈地质科学与找矿勘探………………………………………………………… (350)
依靠集体智慧 发展地洼学说…………………………………………………………… (352)
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所风…………………………………………………… (355)
谈科技档案………………………………………………………………………………… (360)
怎样进行科学研究………………………………………………………………………… (364)
序 言………………………………………………………………………………… (364)
1 概 论……………………………………………………………………………… (366)
1.1 什么是科学研究……………………………………………………………… (366)
1.2 怎样认识科学研究…………………………………………………………… (379)
2 科研准备阶段……………………………………………………………………… (386)
2.1 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386)
2.2 基本训练和修养……………………………………………………………… (390)
2.3 科技情报工作总述…………………………………………………………… (402)
2.4 选 题………………………………………………………………………… (424)
2.5 定方案………………………………………………………………………… (434)
2.6 计划和准备…………………………………………………………………… (435)
3 科研主要阶段……………………………………………………………………… (437)
3.1 观察和实验…………………………………………………………………… (437)
3.2 材料的积集和整理…………………………………………………………… (443)
3.3 理论分析……………………………………………………………………… (446)
3.4 科研著作……………………………………………………………………… (461)
4 科研结束阶段……………………………………………………………………… (490)
4.1 科研成果的处理……………………………………………………………… (490)
4.2 科研著作的印刷出版………………………………………………………… (495)
4.3 科研成果发表和推广后的工作………………………………………………… (499)
5 怎样做好科学研究………………………………………………………………… (505)
5.1 发挥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 (505)
5.2 要具有优势素质……………………………………………………………… (505)
5.3 要具有开创精神……………………………………………………………… (510)
5.4 要具有良好品德……………………………………………………………… (512)
5.5 有关从事科研工作的几个问题………………………………………………… (515)
附录 本书提及的一些学者简介…………………………………………………… (524)
科学家的修养……………………………………………………………………………… (541)
以《纲要》为指针立足国内努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546)
频迎雪雨砺骨坚
———回忆地洼学说的诞生和成长过程……………………………………………… (550)
我的科研心得点滴
———大陆地壳第三构造单元的发现经过和体会…………………………………… (558)
对“地学优先发展学科领域(讨论稿)的意见……………………………………………… (562)
学百家长自主创新
———我与中国科学院………………………………………………………………… (564)
学派在建立和发展学科中的作用………………………………………………………… (566)
发扬学科特色 促进发展创新…………………………………………………………… (574)
自主创新研究亚洲陆海大地构造与成矿学之必要……………………………………… (575)
地质旅游资源研究
武陵源峰林地貌的成因及其开发与保护………………………………………………… (579)
诗词及其他
陈国达诗选………………………………………………………………………………… (587)
携锤颂 七律………………………………………………………………………… (587)
欧陆萍踪留痕………………………………………………………………………… (587)
吐鲁番纪行(七古四首) ……………………………………………………………… (589)
天山地貌侧影(七古四首) …………………………………………………………… (590)
北疆探宝散记(七古五首) …………………………………………………………… (592)
重登蓬莱阁…………………………………………………………………………… (593)
新陆记行……………………………………………………………………………… (594)
努力争三好,立志做大事……………………………………………………………… (597)
访苏杂感……………………………………………………………………………… (597)
扶桑览胜点滴………………………………………………………………………… (599)
再访苏联……………………………………………………………………………… (600)
南斯拉夫一瞥(七古三首) …………………………………………………………… (601)
香港纪行……………………………………………………………………………… (602)
为《临武县志》题句…………………………………………………………………… (603)
为《临武县教育志》题句……………………………………………………………… (603)
忆客居临武有感……………………………………………………………………… (603)
武陵源峰林览胜(七律二首) ………………………………………………………… (604)
济南《中国地学大事典》审定会 奉和李鄂荣先生诗原韵………………………… (604)
祝贺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成立六周年……………………………………………… (605)
贺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成立七周年………………………………………………… (605)
颂中南工业大学四十年校庆………………………………………………………… (605)
祝贺新会撤县设市 暨十三项工程庆典…………………………………………… (606)
庆祝《湖南地质》创刊十周年………………………………………………………… (606)
緉山览胜(七古六首) ………………………………………………………………… (606)
为《科海钩沉录》题词………………………………………………………………… (607)
丹霞地貌成因并贺研究开发文集出版……………………………………………… (608)
瞻仰葛利普教授墓(新体词) ………………………………………………………… (608)
光照科苑(新词体)———忆毛泽东同志重视科学的小事例………………………… (609)
忆往事赠张大年学长………………………………………………………………… (609)
八三初度并赠大年兄………………………………………………………………… (610)
赠刘代志学弟………………………………………………………………………… (610)
祝贺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建社十年大庆…………………………………………… (611)
《当代中国的地质事业》一书读后有感……………………………………………… (611)
洗雪国耻迎香港回归………………………………………………………………… (611)
1998年元旦诗五首…………………………………………………………………… (612)
劝惜时勤学篇(诗) …………………………………………………………………… (613)
童年夏趣(五言诗) …………………………………………………………………… (614)
九岭深山险中行 记念研友钟泳汉逝世60周年…………………………………… (614)
丹霞地貌……………………………………………………………………………… (615)
梦境翠丹园诗联……………………………………………………………………… (617)
人生勤学三颂………………………………………………………………………… (618)
怀念挚友Z.H.Q ……………………………………………………………………… (619)
箴言与赠句………………………………………………………………………………… (621)
题词及其他………………………………………………………………………………… (628)
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632)
从一首纠正写白字的诗说起……………………………………………………………… (633)
新爱莲说…………………………………………………………………………………… (634)
写春联的故事……………………………………………………………………………… (635)
附录一 陈国达院士年谱………………………………………………………………… (637)
附录二 陈国达院士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 (652)
附录三 地洼学说奖励基金的设立情况、奖励人员、论著名称、奖励等级等………… (654)
附录四 地洼学说陈列馆及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的设立情况………………………… (659)
附录五 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研究中心设立情况…………………………………… (660)
附录六 陈国达主持国际学术会议情况………………………………………………… (661)
附录七 国际期刊《大地构造与成矿学》设立情况……………………………………… (663)
附录八 陈国达应邀赴国外访问讲学情况……………………………………………… (664)
附录九 陈国达在国内讲学的主要概况………………………………………………… (666)
附录十 陈国达为他人作序的情况……………………………………………………… (668)
附录十一 陈国达院士培养的博士人员名单及论文题目……………………………… (669)
附录十二 陈国达院士在中科院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名单及论文题目………………… (671)

陈国达院士毕生笔耕勤奋,著作等身,卷帙浩繁。本卷仅收入他1933年至2005年间①的“科学思想与方法·科普作品与诗词”各类作品约150篇(首),并按其内容的大致相近度集结为五大板块,分别为:一、地质科普及科研简报;二、大地构造研究的哲学问题;三、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四、地质旅游资源研究;五、诗词及其他。各板块内的文章基本上按其发表年代先后排序。

著者博学宏才,以上作品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区域地质、构造地质、成矿学、地貌学、地震学、古生物学、考古学、情报学及哲学、自然辩证法等多个学科领域;又由于著者文学功底深厚,以上作品的形式多姿多彩,有论文、专著、科研报导、评论、科普小品、杂文、散文、诗词等等。如果把著者在创立地洼学说方面的鸿篇巨制比喻为根深、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以上作品就好似这棵树上的百卉千葩。它们同样也可以折射出著者从事科学探索的勇气与艰辛;作为一个科学家的品格的伟大与崇高;其思想的睿智与深邃以及科学表述的隽永与精辟。它们的确值得后人们去永恒地研读。

但是,编者在此要说明的是:一方面,由于本卷所收作品之写作时间跨度太大,且中间又经历了我国历史上几个较为动荡巨变的阶段;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又发表于数量繁多、出版地相当分散的报刊杂志及图书上,因而,收集这些作品的工作便十分艰辛繁难。除著者家属提供部分资料外,编者的搜集整理资料工作历时三年,足迹遍及北京图书馆、中国地质图书馆、全国地质资料馆、广州市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南大学图书馆、中南大学档案馆等处。但遗憾的是,仍难免有所缺漏。这个遗憾的弥补也只能寄希望于本《全集》“前言”中所说的《续集》了。

此外,凡编者以上提及的所到之处,有关工作人员无一不出于对陈国达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由衷敬意而对我们的资料收集工作热忱满腔、倾力相助。值此《全集》出版之时,一并向他 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陈国达全集》的出版,是我国地球科学文献史上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它是著名地质学家陈国达七十余年,不畏艰辛坚持以野外地质调查为本,遵循“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新”理念,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历史记录和科学总结,是在中国和世界地球科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科学遗产之一;是中国科学家对世界地球科学作出的贡献之一,为中国地球科学赢得了荣誉。

陈国达是二十世纪对推进我国地球科学振兴发展,使之立于世界地球之林,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代表之一。陈国达对大陆内部后克拉通造山区的发现;及其对陆内造山区造山-造盒构造、岩浆及变质作用和多因复成矿作用进行的开拓性工作;及在此基础上原始自主创立的地洼学说或活化构造及成矿理论,被国际地学界公认是一项最新的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理论,并形成国际性学派和被纳入国际地科联矿床成因协会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的研究领域。

陈国达发现并论述大陆岩石内部的活化造山区,现已成为当代大陆动力学前沿研究的关键性课题,并促进了诸如:大陆基底层析成象、宽带性能电磁感应技术,数学模拟系统和岩石形成时间及深度的同位素系统、高分辨率地质年代技术、PTt史热动力学方法等的应用与发展。大陆内部造山区的动力学研究,正在成为检验板块构造理论的试金石,为后板块时代地球科学的重大变革开辟了途径。陈国达对板块构造理论局限性,于1992年作出《壳体构造》及论述,把全球岩石圈的演化与运动加以统一研究,代表了从历史-动力学综合理论大地构造学探索与开拓全球构造的一种创新道路。

陈国达既是把理论大地构造学与找矿生产实践兼容并重和合二为一学术路线的倡导者、奠基人;同时也是历史-动力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新领域的开拓者与实践者。

陈国达被公认为是中国20世纪100名论著最具国际影响的科学家之一。《陈国达全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除对理论大地构造学和成矿学的卓越贡献,尚包括在构造地质学、地震学、地貌学、古植物学、构造地球化学、多因复成矿床等等,多种传统地质学科与新兴学科上的建树,以及对中国新、老红色岩系研究上的突出贡献。此外,陈国达作为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尤为强调以地球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准确地了解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服务生产和发展国民经济,为人民谋利益。因此,《陈国达全集》中,尚包括有反映其哲学思想与方法和求真务实科学态度方面的经验总结,其中强调了对前人的理论都要一分为二,根据实践检验加以修正,并勇于创新发展它;主张重视野外实地观察,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获取让人信服的论据,忽视野外调查之风不宜效仿;强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和重视辩证思维在科学创新实践中的重要指导意义和作用;突出强调面向国民经济密切联系生产进行科学创新发展的学术路线特色等;从诸多方面为中国地球科学界的年青一代作出了榜样。

《全集》既是留给年青一代的宝贵科学遗产,也是珍贵的精神遗产。